见
拥有学习能力的人,才拥有这个时代的终极竞争力。
当然知识与知识是不一样的,有些知识比其他的知识的威力更大。少数的知识能够给我们带来关键的影响,这就是临界知识,也是重要概念,查理芒格说的普世智慧。
人与人之间,会因种族、文件、性格、价值观等等产生诸多区别,但区别都归因于一点:
认知差异。
因为认知不同,事实上人们是活在各自的平等世界里。
所谓“认知共同体”:认知水平趋同的人,更有可能结成虚拟“社区”,在生活方式、个人成就和社交关系中表现得更为接近。
富兰克林要培养自己养成13个道德准则,采用了“集中精力一次实践一项,待一项习惯养成之后,再实践另一项”
的方法,为了监督自己,他每日自省,把道德要求和自已的行为做比较,持之以恒。
芒格在普世智慧演讲中的第一个关键原则就是:“如果你只是孤立地记住一些事物,试图把它们硬凑起来,那你无法真正理解任何事情……你必须依靠模型组成的框架来安排你的经验。
感
我们要学习“学习方法”,李笑来老师也曾说过,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学会了学习方法后才能更好的学习。掌握更有效率的学习方法,才能在极为有限的时间里,把自己的认知水平比别人多往前推进一厘米。
如果把复杂的知识和道理,可以通过基本的模型和框架来统一安排,投入到学习和构建自己的框架体系的过程中,那么在时间的积累时,会慢慢形成了自己对知识管理的独特认知。
思
一切的学习和努力无非有三个目标:
解释问题
解决问题
预测问题
评价学习是否有效:
学习之后,你的行为或认知是否发生了改变。
知识管理的认识有三个维度:
数据管理:存储、归类、检索、标签、整理
信息管理:怎么理解、消化、应用
底层规律:具体的方法、技巧、认知深度,把各概念联系起来,形成更宏观和抽象的理解,少即是多。
学会融会贯通、把底层规律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很难,所以学习改变底层认知,对每个人都有巨大意义和价值。
学习和知识管理要按照组织结构,注重底层方法、思考逻辑和案例展示,希望用问题的结构而非信息的结构来展开读书法,我们只有真正理解为什么有些知识比其他知识的影响更有决定性作用,这些知识要在怎样的场景里才能发挥作用,我们才能算得上掌握了一项临界知识,才能让这一能力对我们生活产生巨大的帮助。
我相信坚持小的习惯和努力,�构建底层认知是理解复杂现象的关键,而底层的认知本身要步步为营,学习就变成了一个生长和创造的过程;知识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点,而是彼此联系、相互接触,甚至在一次次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产生新的启发认识,知识开始了自己的生长。
�行
正是现在需要努力和付出,改变你行动信息,使用这些好的方法改变自己的行为,产生新的结果。
比如一些概念:市场均衡、用户视角、看不见的手、认知偏差、复利效应、边际成本、规模效应等等,你每天遇到问题时候能不能想起并运用上去?是否能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做哪些事情会事半功倍?有意识的知道到底哪些知识值得学?每日是否反省?
深度思考比勤奋更重要
学习之后,你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是否得到了改变。只有你知道了如何改变你的行动,信息才变成了你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