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虽然这首诗背了好多年。然而,也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知道,并没有深入去思考这首诗背后的含义。即便当时想了,也没有深入的思考,属于浅尝辄止。不过,仍然可以时不时拿出来,炫耀一下境界,
直到今天,为了确保知识的正确性,不至于学偏。再加上过去一年的“只字不差的阅读”和凡事都多想一步的锻炼,让我有了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的决心。
不再是过去那样,应付一下了事。凡事总想求个明白,甚至,弄不明白就很难受。有时候我都为自己的这个改变感到震惊,总之,想把它弄明白。
其实,在“熊逸书院”上线的那一天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计算什么时候能讲到佛学这一课,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
虽然时过境迁,佛来我亦不在。
不过,还是想要给自己一个交代,至少,也要跟着课程把这件事情弄明白。
佛陀悟出来的“道”究竟是什么?四个字:缘起性空。
一、本来无一物
1.想要跳出六道轮回,就要放下执念。而这个所谓的放下执念,并不是“心无义”指的那个方向执着。
“心无义”强调修炼内心,让内心对外界事物不生执念.但是,它不否认外界事物的真实存在,只是做到不执着就是了。
这观念很容易让人接受,也很容易让人想明白,想豪宅、美女都是真实存在的,当我们求之不得的时候,要学会放下。
之前我们还听过“老和尚背女子过河”的故事,人已经被放下,但是小和尚心却没有放下。而得道的人,就很容易做到放下,这是多么高的一种境界!
现在看来,这个故事应该属于“心无义”派。反过来想想,佛陀经历的千辛万苦,远离皇室和家庭,只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应该有点说不通。(其实这个道理不用想,在他选择离开的那一瞬间,就让它属于放假吧,已经做到的事,又谈何悟道?)
本来无一物,并不是用鸡汤骗自己,安慰自己。而是,它以另外一种方式存在着。说白了,就是我们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它。
话说回来,难道我们现在的眼光有问题吗?其实,还真有。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有色眼镜来看带这个世界的。人很擅长给事物贴标签。然后,把这个事物和标签对等起来。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方便沟通和理解。
然而,它也有一个很大的弊端,我们很容易被表面的标签、名词迷惑,当我们沉迷于标签的时候,就很难看到“事物”真正的本相。
其实,“事物”本身就是一个标签。如《金刚经》里一个经典的句式:“佛说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
2.“不存在”的真正含义
所谓的不存在,并不是真的不存在,而是说一切事物都没有自性,都不能自主,都是有很多东西通过各种机缘暂时聚合又迅速消散的产物。
云——水蒸气分子聚拢(缘起)——一边聚一边散——从来没有一个稳定、实在、能自主的形态(性空)
按照这个解释来讲,像爱情、家庭、命运都是不能做主的,一切都是由缘分在替你做主。
因为它们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就像云一样,一边聚一边散,从来没有一个稳定、实在、能自主的形态。
大白话理解:世界万物,一切都在变化,并且这个变化,不因人的意志而转移。
二、透过“缘起性空”看世界
1.无常
所谓的无常,就是你能看到的任何事物,其实都不是单个的事物,而且由若干事物排列出来的集合,而无论是排列物还是排列方式,都在瞬息万变,恒常不变的状态是不存在的,此为“无常”最本质的含义。
2.悟出这些对我们有什么好处?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世界,就比“心无义”复杂一些。虽然结果都是放下执念,但这个执念的原因却是相反的两面。
由此我想到的是懒惰,观察过身边的人,就会发现很多人真的很懒的,懒得思考,还底气十足的说“想那么多,不累吗?”。
不想就不累。然而,却在不知不觉中却变成了随大流的人,不主动改造自己,就会被世界改造,以至于被错误的改造。
总结:
今天的文章看完,首先想到的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我尽量把逻辑捋顺,但是仍然觉得有一些模糊和浅显。其实,这么深奥的道理,怎么能通过看一篇文档就能开悟呢?
保持继续学习,获得更深入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