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和同事吃饭讨论了一个问题:
未来家里有了孩子,到底谁来带?
大家讨论的结果趋于一致的答案:双方父母。
对于25+迈入职场生活不久的我们来说,养孩子可以算是个难以描述的话题了。很多90别说生育了,就连生存欲都难以控制。每天996的工作制度,回到家早已深夜却还要洗衣服收拾家务。这样忙碌的生活节奏,连思考人生的时间都没有,又如何去顾忌孩子呢。
这时候双方父母很可能会站出来说:没事,有我们,我们带。这句话就像悬在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般,所有问题似乎都迎刃而解了。这就是成人世界沟通以后解决的问题方式,可是我们有问过孩子的感受吗,他们愿意吗?
别让妈妈变陌生人
周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为了事业为了家庭的物质基础奋力拼搏,与此同时也把孩子交给了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带。久而久之孩子变得更加亲近老人,反而与爸爸妈妈生疏了。
之前黄圣依带着孩子参加某综艺节目,孩子在片头直呼:“我不喜欢她陪我!”多伤人的一句话呀,更何况是对一个妈妈说的。节目透露孩子从小由奶奶带大,奶奶赐予了父母不能给予的爱和陪伴。在被提问到最喜欢家里的人时,孩子的回答是奶奶和弟弟。当被问到“平常妈妈不陪你,你会觉得孤单吗?”时,孩子:“不孤单,因为习惯了...”回答成熟的不像是孩子说出来的话,让人心疼。
孩子在最渴望父母的时候,缺失了这些陪伴和爱,久而久之他们会习惯,不再依赖不再需要这份遗失的爱了。
妈妈,我害怕
对于任何妈妈来说,对孩子性格养成都是非常重视的,只要孩子有任何想法,都会在第一时间告诉妈妈,妈妈也会在第一时间予以回应和帮助。如果不是妈妈亲自带大的孩子,性格往往更加内向安静,不愿主动和人说话相处。这在我身上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我爸妈在我8岁前一直在异地工作,所以很小的时候都是外公外婆带的我。无论是兴趣班的接送,还是作业的辅导,洗漱吃饭都是在外公外婆的陪同下完成的,久而久之养成了自己可以独立做好每件事情的习惯。出门做客,外出游玩,别的小朋友都有父母的陪伴,而陪在我身边的确实外公外婆,尽管他们对我真的很好,但是我的内心依然会感到孤独和自卑。这种感觉可以促使我变得早熟敏感,不敢在生人面前打招呼说话;也使我的性格变得沉默安静,很多事情想说却不敢说不知道要跟谁说,逐渐埋在心底对自己说:“还是不要让旁人知道我的内心世界了吧。”
同样的例子也发生在我同事的身上,从小被奶奶带大的她在性格方面和我如出一致,比同龄的孩子早熟懂事。懂事这个词在成年人的世界里听起来是一个赞美词,但是如果是在描述早熟的孩子只会让人怜悯心疼。
“3岁看大,7岁看老”,从3岁孩子的心理特征、个性倾向能看到孩子青少年时期的心理与个性的雏形,而从7岁的孩子身上,你能看到他中年以后的成就和功业。在这个时期是孩子的敏感期,稍有不注意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心,不自信,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卑,抑郁的心理,孩子成长中免不了的一直是父母的陪伴,正确的引导。
在他最需要陪伴的时候,你却不在身边,这也许才是对他最大的伤害
时光在流逝,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而我们却因为工作加班,生活琐事错过他们无法重来的成长时间。也许这对于很多父母来说是人生中遗憾的事情之一,但对于孩子来说孩子来说,他们的成长只有一次。在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
陪着和陪伴并不一样,在与孩子相处中,有关注、有互动才是高质量的陪伴。朋友圈不乏有很多家长周末会带着孩子去公园游玩,去郊外写生,去街上做公益,在孩子们活动的时候,他们会用相机记录下孩子们在成长路上的一点一滴。让孩子对安全感认知、自我价值认同感得到很好的培养。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们的工作生活由微信电话来丰富,我们的快乐由亲朋好友的陪伴来填充,而年幼的孩子的世界只有父母,但是他把父母当做全世界的时间仅仅是有限的。
别在能选择陪伴的时候忽视和孩子一起长大的时间,成长只有一次,错过没有机会重来。
给孩子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建立自信的基石
事实证明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上心的爸妈。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爱叫人,喜欢和别人相处,有好人缘。拥有一个好性格是好人缘的基础。可现如今很多孩子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从而导致他们不愿与别人讲话,也抑制了人际关系的养成。因此,给孩子培养一个兴趣爱好,是建立自信的基石。再内向的孩子,一旦有了自己喜爱的事物,就像拥有了美国队长的盾牌一样,给予他前所未有的力量。
李亚鹏在一个演讲会里提过:李嫣的兴趣课是二十四节气考察课和本草纲目调研课。所以从李嫣1岁半起,李亚鹏就带着她去爬山;每到一个节气,就和女儿去十三陵水库观测气温、水温;如果是惊蛰,就去找一个苏醒的虫子,去辨别植物。
培养孩子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憧憬靠的是爸妈的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真正擅长的事情、陪伴他们一起完成他们喜爱的事情,能让孩子终生获得快乐的滋养。
经常有人问:
要孩子是为了什么?
传宗接代还是养儿防老?
今天终于在网上找到了答案:
为了付出与欣赏这个生命身心健康的存在,
在这个美丽的世界上走一遍,
让父母有机会与他/她同行一段
……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