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陶先生说到,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教育。现如今的学生,总是在读书、写字,很少去劳动。“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在一幕幕上演着。每个周一,是升国旗的日子,必须穿衣整齐,表情肃穆,偏偏有的同学忘记系红领巾,问其原因,回答居然是,他不知道红领巾被妈妈放在哪儿了。类似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老师在学校讲,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生也晓得像整理衣物、打扫房间等都是自己的事情,偏偏就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如果一点小事都做不好,谈何未来?又谈何为国效力?“社会即学校”,孩子离开校园,回到家,父母就有责任教育子女,锻炼其自理能力,杜绝包办,如果孩子说一套,做一套,言行不一致,那势必会造成孩子懒散、无感恩之心,亦无责任之感。所以,“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生活教育是一本内涵丰富的书,从出生到老去,每一个人都身处其中。在校园,老师虽说比学生知道的多,但不可让学生迷信。师之所知也有不如生者,孩子的接受能力比较强,一些新鲜词汇、新的小发明创造……师未必知晓。此时,师生便是“教学相长”,切不可以为“师道尊严”,不肯向小孩取经,错过学习的机会。小孩子,是我们的“活书”,是“本领”,是“学问”。
“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也就是说,我们的生活教育一定要务实,切不可做“空中楼阁”,可望不可及。脚踏实地,引导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在生活的道路上前行,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切切实实学到知识,切切实实运用到知识,让知识在生活中泛光。
“生活与生活摩擦才能起教育的作用。我们把自己放在社会的生活里,即社会的磁力线里转动,便能通出教育的电流,射出光、放出热、发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