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分析完企业经营成果和经营的本质之后,德鲁克接着介绍了几种重要的竞争战略。前面已经介绍了一种战略:发挥企业的优势。今天介绍第二个重要的竞争战略:挖掘企业的潜力。
挖掘潜力,也就是说企业要主动去寻找机会,等风来不是好的战略。企业往往会热衷于寻找外部的机会,而忽略自身的潜力,只有系统化的挖掘和利用企业的潜力,才能得到发展机会。
既然挖掘潜力如此重要,那么企业的潜力在哪里,应该如何挖掘呢?
德鲁克认为,企业经营中的危险和薄弱环节正是企业需要挖掘的潜力所在,将问题变为机会是管理者的职责。以下三个方面,可以发现企业看不见的潜力:
1.发展制约因素
在微小的经济波动面前,为什么有些行业或企业就会不堪一击?什么让它的产品无法应对市场的变动?这些问题可能无法立刻得到解决,但是对于大多数的管理者来说,本行业或企业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们往往视这些问题为理所当然的现象,认为无法解决或者没有必要去解决。对于这些问题,内部人经常习以为常以至于视而不见,但是外部人看来可能是个革新的机会。
要克服这些制约因素,需要系统化的创新。如果继续走老路,在原来的基础上优化,成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去突破这种制约因素:
1.1业务流程:
如果任何业务流程都需要靠高价格和高产量才能盈利,企业就会变得不堪一击。这两条最多实现一条,最好的情况是低产量和低价格也能保持盈利,要保证两条同时实现会让企业变得非常脆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必须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新设计。
1.2不可能的任务
德鲁克举了造纸行业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一棵树中,当前造纸工艺使用到的部分不超过1/4,超过3/4的部分被白白浪费掉,从而导致造纸行业的成本居高不下。如果造纸行业可以把浪费掉的部分变成产品,纸品的市场竞争力会大大提升。对于造纸行业的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德鲁克认为无论再难,也应该坚持突破,否则当新的技术出现时,企业会被立刻击溃。
1.3市场结构矛盾
制约因素也会体现在市场结构中,市场参与者都不能获得好处,出现双输或多输的局面。这种矛盾会导致顾客的行为“明显不合理”,这种行为不仅与供应商利益矛盾,也与顾客自身利益矛盾。这里举了美国房地产业的例子,廉价的房子周围很快会变得破烂不堪,导致收入提高的人们会搬走,最终形成贫民窟,既造成社会问题,也影响了顾客和开发商的利益。这种双输的局面就是企业需要解决的矛盾。
2.发展失衡问题
企业只能在组织结构图上实现完美的平衡。现实中的企业常常处于失衡的状态。企业应该在两个方面保持平衡,一方面是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另一方面是它们可以创造出来的成果。例如,一家企业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数十个分销团队,但是每年去只能完成千万级别的销售额,这其中的问题就是发展的失衡,企业应该考虑,我们是否需要这么大的销售团队,或者是否可以给销售团队提供更多可供销售的产品。
企业的活动包括生产性活动,支持性活动、以及监管性活动。支持性和监管活动应该尽量降至最低,而生产性活动之间(比如研发、生产、营销)应该保持平衡,才能产生最佳的经营效率。
另一种失衡是,企业规模与企业必须服务的市场或企业需要的管理人员不匹配。许多创业公司和家族企业也像大公司一样配置各种岗位的管理人员,通常情况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才需要相应的人员配置,这是对人才资源巨大的浪费和滥用。德鲁克建议的解决方案是通过合并、收购、合伙经营或合资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结构,而非简单地扩大企业规模。
3.来自外部的威胁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些机会是看不见的,而且看起来是对企业或行业产生的威胁。例如颠覆性的技术,新的商业模式等,如果我们不想改变,将会被这些外来事物所改变。但同样的也有企业视这些威胁为机会,积极利用这些机会,完成自身的升级。
这一点在互联网时代表现得更加明显,似乎谁都可以跨界打劫,人人都在谈颠覆式创新。例如,互联网金融对于传统金融机构是威胁还是机会,现在还没有最终的结论,但是已经有一批传统银行和保险机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大展拳脚,风生水起。自动驾驶汽车方兴未艾,传统汽车企业是抵制这种新事物还是加入到自动汽车的研发中,有远见的企业已经悄悄改变未来发展的方向,去拥抱这种变化。
企业面临的任何外部威胁都说明了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市场、顾客、认知等。如果继续固守现状陈规,或者排斥这些威胁,将面临毁灭性打击。面对威胁,我们有机会把威胁转化为机会,在新潮流面前,顺势而为比逆流而上更有利。
总结:
什么是潜力,潜力并不是一眼就能看到机会。相反,如果一件事物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心理上都让人非常痛苦,难以接受,这可能就是需要去挖掘的潜力。对于这类事物我们通常使用的形容词是:
不可能
不合理
不现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