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是汉本二班的写作教学法课。吸取了上个班的教训。尽量多仿少讲。就是讲,也要集中于语篇生成与质量测评的框架知识,细节性东西尽量留于仿写活动。
在《春江花月夜》仿写中,要及时提供干国祥老师的6篇阐释文作为辅助思维拓展支架。毕竟,干老师作为一线中小学名师,比起那些面向大学生的学术专家,其文本阐释更接近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实际。
仿写完成后,得有个自我评价仿文质量的量规。对于古诗,最具有发言权的可能就是那个时代诗家的体裁规约和惯例了。古诗词是古代诗人作者按照特定体裁要求,诸如特定母题意象系统,章法,炼字,意境营造规约和制度生成的。它包含一大堆看的见和看不见的生成规约和惯习。因此,需要尽最大限度挖掘和还原那个制约古诗词生成的体裁框架来。
据此,得尝试先建构一个粗糙的体裁四维阐释框架,再结合乐府叙事体方面,初步给学生提供一个《春江花月夜》评价仿文规范度与精准度的普遍量规。
今晚是少讲多仿,明晚是步步为营,扎扎实实的把古诗词读写框架建构起来。给师范生一个初步的概念工具,从而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拥有一个透视古诗词语篇的3d眼镜。至于放大镜,太阳镜等这些个性化的东西,那基本是师范生以后走出大学校门工作历练的事了。
具体打算是,明晚在汉语国际教育班写作教学中,在评价仿写《春江花月夜》时,尽量把这个语篇体裁分析框架细则化,问题化,固定化,从而变成一个结实的操作框架。
今晚汉本二班的教法课,开头是先听赵忠祥的配乐朗诵。然后出示了今晚三节课的进程和任务:首先,听我念我的下水文。明确仿写要求和仿写程度。
然后,让学生网上下载誊写《春江花月夜》全文。再次,在仿写中,通过扣扣群,及时给学生提供干国祥老师的精彩解读。
最后,进入构思酝酿期。
仿完估计得折腾到第三节课了。得有一小段时间讨论交流感受,我的阐释与文本生成的四维框架讲解要控制在10分钟内。
框架讲完,要并学生结合这次仿写联想中小学写作教学应然状态。我的期望是:希望师范生在这次高难度古诗仿写中,体验到阅读与写作教学尽量少讲,如果要讲,尽量提供能产出实在结果的阐释。比如,关于体裁结构,语言特征,故事要素等结构性的东西。
课末交仿写稿,作为一次课程作业。
在课末出现了一份这样的仿写。原因是没有留意到我插播的10分钟阐释要领。且待该生按照四维框架修改过后,再做分析和比较。
最后一份仿写稿。
下学之后,最后一个男生还没有仿写完。就等了他一二十分钟写完。师生二人走在雨雾蒙蒙的路上,他兴奋的说:春江花月夜写的太好了!其意境之美,其语句之酣畅,让人几乎模仿不来。如果,再给我多些时间,模仿的会更好。
肯定了他的仿写心得之后,我淡淡的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很多古诗词佳作,除了母题不用抄袭外,其意象,其意境,其章法,甚而其语句都是相互抄袭的。因此,才有了很多诸如松竹梅菊寓高洁,酒月江花离人愁,乌鸦燕子寄兴衰之类的老掉牙的,庞大的古诗词意象系统,或者叫做古诗词文化符码系统。
所不同的只是看谁抄袭的出人意料。抄的惊心动魄,也就是常说的点石成金,夺胎换骨。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惯习,即特定体裁固定了下来。就如,写永恒,生命主题,一定要写大江,明月一样,穷形毕貌,连篇累牍,就如《春江花月夜》,一个月字出现14次,一个江字出现12次……。也只有古诗词能做到这个地步了。
而后人能津津乐道于这些重复形式,在于人类大脑中的天性:喜欢有韵律的重复。包括惜字如金的古诗词。也就是说,这可能是人类童年的记忆在诗歌语言层面的反映吧。另一方面,可能是今日工业社会中,机器,手机,电脑等现代技术逐渐把人异化为技术的奴隶。出于本能,今人也就慢慢有了回归文化原点,通过古诗词的纯朴与天然找回人性的渴求,传统文化热。
至于这些体裁特征,用肉眼却只能看出一小部分。即押韵,重复,抒情等部分语言特征,更多的规则则蕴藏在语码下面。再比如意象选择与描述,意境营造的功力,以及语句回环往复的调遣技巧,只靠阐释与欣赏是用处不大的。毕竟那是别人的功夫。
此时,模仿就可以作为一种深度文本阐释和教材解读介入进来了。就如戴着脚镣跳舞,仿写看似容易,实则充满了无数看不见的条条框框。对语篇阐释的精准性要求极高。比如,春江花月夜,如果你不能把握本文哀而不伤的男女相思情,仿写时就极易让金戈铁马等战争戍边类意象乱入。或者,让云鬓,酥肩,金歩摇等宫体诗香艳意象乱入。
在下水仿写中,中小学名师同行解读以及大学语文教学法老师概括的语篇体裁解读框架也只是辅助。最关键的是下水仿写生成,哪怕最烂,也是极有个人价值的高水平文本阐释行为。
在模仿中,为了改写和改编原作,不得不把分析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字上。调动自己大脑的直觉和体验甚至积累的隐喻知识,去把握仿写的要义。此时,仿写已经接近于高效的精准阐释了。因为一切所想到的文本阐释可以在笔头验证。而这些所想到的无非是体裁。
此时,体裁就像一个把关人,面对一大堆有关文本阐释的东西,它只会把符合当前体裁主题的语词,意象,事件叙述视角等故事要素放进来。过滤掉那些滥化的阐释部分。然后,用特定的语言特征和故事结构固定下来。
再然后,这些结构化的语境与文本配型方式就凝固为一套只有诗人们熟练掌握的文本生成规则与制度。而对于初学诗者,最要紧的是通过自学自悟或者老师教学,逐渐接近和跨过这个体裁门槛,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乐趣与生存意义。
就如《春江花月夜》,宫体诗的传统使它脱离不了男女情爱相思的母题,春花江月的意象系统,以及游子望月思家,思女高楼望夫等充满宫廷文人或者士大夫,失意文人等知识分子中产及其以上阶层的行为惯习。
作者张若虚,作为这个话语阶层中一员,所做的,也不过是在前辈同体裁语篇的意象叠加,语句翻新,意境开拓上,恰巧组合创新了。而暗地里却是对此类体裁的严格遵守和偶然创新的结合。
仿写经典古诗词之所以刺激,可能就在于它能很好地平衡逐渐滥化的文本阐释和感性的直觉隐喻思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古诗词能构有效生成的生理学和社会学机制。
因此,古诗词仿写或者再生产,须要突出特定的体裁惯例规约,围绕母题,借着一个结实的体擦阐释与分析框架,编码解码。至于创新,是以后的事了。毕竟,观千剑才能晓器,操千曲才能知音。
多仿,少阐释,多下水体验,是文本生成也是阐释功力养成的重要途径。在下水中,武装一些文本阐释样例和理论框架武器,慢慢地训练开去。即,结合名师案例,透过体裁四维阐释理论框架,穿透文本纸面,望到语篇世界深层里的那个社会结构。同时,也积极发挥初学者自身的古诗词直觉,自觉带着特定的体裁规约脚镣跳舞,多跳,终有破体创新的那个文本出现。那个时候,可能要有一批热爱古诗词的诗人要诞生了。
等待明晚的汉语国际教育师范生的《春江花月夜》模仿佳作出现。同时,也为12月份的散文教学做准备。名师案例拟以韩军老师的《背影》和《老王》做辅助支架。
仿作存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