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人际高手》 读后感
吴赫笛
早上看了《朋友圈的人际高手》这本书的第一章,感觉写的不错,很有道理。
比如南方人和北方人对于人脉的看法就不同。这就好比南人驾船,北人乘马。北方人讲究先交朋友后办事,先谈感情后谈事情;南方人有事情才找人,找人就是办事的,颇有“临时抱佛脚”的感觉。书中的观点是赞成南方人的人脉观,即没事别找人,有事才找人。以前觉得,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这样行吗?书中却认为,这样才是最好的,平时没事不要随便去打扰别人,有事需要合作或帮助了才去找人。
书中说,请客吃饭是扩展不了人脉的,即使你请人家吃十顿大餐也没有用,因为在现在这个丰裕的时代,能被几顿大餐就感动的人大多都没有什么能力和地位。所以,作者认为,与其靠饭局去扩展人脉,不如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己的价值。当你自己价值提升了,有价值了,人脉自然容易扩展。正如书中举的例子,假如你是一个10分的人,你想去结交一个100分的人,是不可能的,100分的人可不会上你的套。你要想结识人家,你怎么也得把自己提高到80、90分的程度,这样100分的人才能成为你的人脉。否则,你虽然和人家加了微信,即使你整天给人家点赞、问好、发信息,当你觉得铺垫的差不多了,想请人家帮忙的时候,人家可能根本都不知道你是谁,人家会说:“对不起,请问你是哪位?”读到这里让我想起一句话,“你认识谁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认识你”。其实说的是一个道理。所以,扩展人脉的根本和基础还是自身的实力和价值。所谓弱国无外交,庶民无人脉。这也应了那句古话,“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其实书中说的那些个方法,只是技术性的枝节问题,实质上的根本问题,还是在于搞好自身建设,当你自身有价值了,有实力了,有地位了,人脉自然而来。加强自身建设才是拓展人脉和提升人脉质量的关键。
书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很值得注意,颠覆了我以前的认知。这个观点就是,弱关系往往很管用,一些利益攸关的事情往往是通过弱关系实现的,即往往重要的事情反而是一面之交、一面之缘、萍水相逢的人给办成的。比如说同学、同事、亲朋好友这些都是强关系。大量的社会学实践证明:一面之交,甚至萍水相逢的人,有时候反而能办大事。这让我想到自己的一些亲身经历,想想还真是。
书中提到,即使是举手之劳,即使是打个招呼,一般人也是懒得动的,因为活雷锋很少很少,几乎没有。因为对于打招呼的人来说,打个招呼对他来说基本上除了风险,没有任何好处,一般人是不会做活雷锋的。这其实也符合经济学原理,即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机会成本的。这是个讲成本的社会。我付出了,就要有回报,是要讲效益的。经济学讲稀缺,人脉资源也是稀缺的资源。一般成熟的人都知道,人情是经不起用的,不能老用,欠情不还,以后交情就枯竭了。你用在这里,就不能用在那里,因为人脉资源也是有限的。资源的使用,追求的是效益的最大化。有限的资源要产生最大的收益,这才是配置稀缺资源的最优方式。
关于帮不帮人,几个月前看过一本书《格局》,作者是吴军(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 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计算机科学家、畅销书作家)他在这本书中就讲过帮人的原则,一是有恩于自己的人,一定要帮;二是不需要找第三人的,自己就可以做的,可以帮。过去对自己有恩,现在人家找你帮忙,当然要帮了,要感恩嘛。自己可以办的,不需要再找他人的,也就就是自己不用再找其他人就能办的,也可以帮,因为不用搭自己的人情,否则你自己办不了,还得再托别人,使自己的脸,欠别人的情,除非对自己有恩,否则没必要帮这个忙。
书中还有一个观点,即人脉的基础在于价值交换,结交的基础在于价值交换。仔细想一想,确实是这样。没有价值交换的基础或者价值交换的可能,结识就不会发生。两个人能够结识,在于这两个人有价值交换的需求或潜在需求,并且双方要价值相当。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方的价值低,一方的价值高,那就不能结交,即使结交也不可能持续下去,因为这就是一个单向的价值交换,没有哪个高价值的一方会傻到总是自己付出,却得不到回报。所以,人脉,说白了,就是价值交换。只有旗鼓相当或者势均力敌的人才能形成人脉,因为交换是双向的,单向的交换是维持不下去的。因为任何人想要拓展人脉,不是想总是被对方占便宜的,没有人愿意总是自己吃亏。总之,我发现,经济规律真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价值规律更是如此,必须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否则就不可能持续下去。扩展人脉,结交的是价值相当的人,是可以交换价值的人,如果他没有价值跟你交换,那就没有结交的必要,这种所谓的人脉,便是没有什么价值的,也不能称其为人脉。尤其是那种,只有你付出,对方却没有任何付出的人,趁早舍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