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优秀的班主任。
这是真的吗?
一直以来,我都不够自信,这一点或多或少地也会对学生的性格造成影响。自信心爆棚的班主任带出来的学生也是信心满满,说话做事都表现得更为强势一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观察着老师的一言一行,无形中都会受到影响。一个写字特别好的老班,如果再教语文,那他或她带出来的学生的字体都会特别好看,哪怕老师从来没有强调过书写。
所以,老师的样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样子。
孙潇老师提到了梁晓声关于“文化”的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并且这四句话成为她的带班理念、她和孩子们的行为准则、他们的班训。
1、植根于内心的修养
修养,可分为两大主要内容。一是知识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智商上;二是人文素养,体现在一个人的情商上。所以,修养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为而获得提升,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合一的境界。
2、无需他人提醒的自觉
自觉,指自己有所认识而主动去做。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有两个生命:一是肉体的生命;二是文化的生命。抽去“文化”这根筋,人不过是普通动物,人贵在自觉。
3、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自由,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我们主张的自由是一种无害于社会他人的自由,是以善和公正为前提的,我们应当意识到自由不仅意味着想要从束缚中解放出来的欲望,还意味着担负尊重他人存在价值的责任,只有在合理限度之内、运用合理的手段,所实现的才是真正的自由。
4、为他人着想的善良
国学经典《三字经》的第一段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你善待别人,别人就会善待你。心中充满善良,才能温暖身边的人。在平时的生活、工作中,就是要乐于助人、与人为善,团结领导、团结同事,积极营造轻松愉悦的工作氛围,构造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其实,我感觉,不管怎么说,情商是非常重要的,甚至可以弥补一下智商的不足。
孙潇老师的班级管理理念和方法:
做有温度的教育,育有文化的学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做有温度的教育,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教育出可以造福一方的学生。
一、目标引领,为学生幸福奠基
2012年9月,我有幸成为母校——获嘉县黄堤镇初级中学的一名特岗教师,我开始思索,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偶然间,我读到著名作家梁晓声先生关于文化的解读,如醍醐灌顶,他说,“文化”可用四句话表达: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我要培养的学生不就是这般模样吗?
我想做有温度的教育,让孩子拥抱明天,让幸福照亮家庭。接班时,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探讨“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的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有文化的人”等问题。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接触到“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四句话后都满怀期待,于是这四句话便成为我的带班理念、我和孩子们的行为准则、我们的班训。
当有些孩子得意忘形,未能约束自己,在教室里“高谈阔论”时,其他孩子会对他说“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说话的孩子会立马不好意思的说“抱歉” 。当有孩子主动地将校园种植园旁边的尘土打扫干净时,我们会竖起大拇指告诉他,这是根植于内心的修养。当组员积极主动地完成分配的任务时,小组长会有感而发:“无需提醒的自觉,真好!”
名师陈宗国说:学校的责任是学生在校3年,为孩子考虑30年,为民族想到300年。学校的责任也是我们班主任的责任,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基。
二、小组建设,塑造自主学生
接班之初,我根据学生性格特点,结合学生意愿对学生进行分组。学期初,由班干部组织学生讨论修订新学期班级公约,然后遵照班级公约对各组进行考核,每天一反馈,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总结。各小组从“建设期”的只负责收交作业、打扫卫生,到“发展期”的关注同伴、承办主题班会,学生在团队的引领下,茁壮成长。
突如其来的疫情,学生分散各处,家庭情况各异,为了避免学生掉队,小组建设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内容。
每天的学习和锻炼任务,小组长负责统计、落实、反馈、督促,有效遏制了学生掉队;线上学习和体育锻炼,各组学科负责人协助教师查看本组上线情况、及时提醒小伙伴按时上线,减轻教师负担;晚上利用钉钉召开每日微班会,各组长汇报各组当天线上学习情况,科代表代表老师点名表扬进步学生,让成长被看见;早上利用钉钉开启“结伴早读”活动,营造良好学习氛围,让学习不孤单。
小组帮扶让学生很快适应了线上学习的新模式,学生收获的是友谊、技能和团队精神,体会到的是“无需提醒的自觉和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
三、精神引领,打造班级名片
疫情期间,班上的每周主题班会依旧由小组承办,各组结合当周班级情况和社会热点,在疫情期间组织开展的《钉钉怎么用》《责任与担当》《自律与爱国》《各科复习法典》《缅怀英雄》《诚信,我先行》《爸爸、妈妈,你听我说》《语出口出,恩从心涌》《疫路成长,从心开始》《复课爱心贴》等主题班会和微讲堂,得到了同学们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各组发起的“干净书桌”“整洁卧室”“我是厨神”“绘制我的情绪图”等系列活动,紧紧围绕“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建立行为准则,落实好习惯养成,既丰富学生的在家生活,又缓解了学生的不良情绪。
复课后,我班又开展“最干净的讲台”“最漂亮的板报”“最美丽的教室”“最温馨的宿舍”等活动,从无声自习、小声交流、自觉领读到优秀成为一种习惯系列评比,提升了学生的适应能力,为打造班级名片奠定了基础。
四、关注细节,做教育的有心人
疫情缓解之后,很多父母为生计不得不继续背井离乡、外出打工,对于农村寄宿制学校来说,留守儿童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复课后关爱留守儿童方面,我分三步走:
第一步:一封家书,拉近距离。联系在外的家长给孩子写封家书,和孩子们讲述他们在外的生活、工作点滴,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不易,引导孩子们给父母回信,分享他们在学校的学习生活,让父母安心、放心。
第二步:不一样的陪伴,让孩子暖心。我们一起过生日,“生日宴会”很简单,但每个孩子可以收到我亲手做的一个蛋挞,礼物很轻,但孩子们说:“很甜,留在记忆中的甜香,任何一个蛋糕店都做不出来。”端午节,我带着他们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包粽子活动,回到班里举行属于我们的节日活动——高“粽”状元。
第三步:“衍”伸快乐,遥寄相思。课余和周末,我利用学校平台带领学生制作衍纸贺卡,遥寄相思。孩子们在制作作品中变得更加细心、沉稳,他们还为学校的大型活动制作作品……这些活动让学生变得更加自信、乐观。
学校领导说,班级交给我省心;家长说,孩子交给我放心;同事说,与我共事舒心;学生说,有我在安心。
又是一个离别的夏天,学生说我是孙悟空、会72变,留在他们记忆中的有我和他们分享果实时纯真的模样、有我为他们煮梨水的背影、有我带他们看医生时的温柔、有我像喋喋不休的唐僧模样……让他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在他们难过时我的拥抱,给了他们最大的安慰。我留给他们的除了蛋挞的甜香,还有书签的魔力,他们爱我就像我爱他们一样……
在我的班主任生涯中,没有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只有平平淡淡、点点滴滴,我把我的管班成绩归功于我的学生,因为他们爱我,所以他们即使在最好动的年龄,也不惹是生非,不让我担忧、着急。
一届又一届的孩子,渐渐远去,留在记忆里的淘气模样已经模糊不清,剩下的都是他们奋力拼搏的样子。感谢学生一路相随,让我倍感幸福;感谢学生的懂事、善良,让我们一同成长。
名班主任、我的导师陈宇老师说:只要用心,每个人都能成为最好的班主任。我想成为更好的班主任,做有温度的教育,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教育出积极、乐观、向上、有责任、有担当的学生。我愿做孩子们的引路人,让他们遇见最好的自己,想念我的时候,轻唤一声:潇姐,我想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