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要概括所学内容
在9月1日的课上,卓老师重点讲授了小说的结构。卓老师认为:
我们在构思故事情节的时候,必须从主题的角度去设计情节,这样作品才有意蕴出来;关注因果关系,是注重情节的连贯性。
结构则是从一个整体去把握。小说如一棵枝繁叶茂的树,分析小说的结构,就要跳出树的枝叶,从整体上去把握它。
小说的结构一般来说是三幕式的:开端、中间(或者是发展)、结局。
其中,开端主要是为了设定。故事的开始不可能有很强烈的冲突,要对背景进行提示:主人公是谁?他(她)有什么样的背景?日常生活是什么样的?如,主角是霸道总裁还是乞丐,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还是一个特别失败的人,这些都属于设定。
到了第二幕即发展阶段,就会出现很大的冲突,甚至是冲突的发展有不同的各种冲突。
最后第三幕就是结局。
具体来说:
在第一幕里。讲完主人公的背景提示之后,就要让主角陷入到一个特殊的情节里,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第一个情节。第一个情节必须要有它的诱发原因。
在第二幕里。正是有了第一个情节,才能跳到第二个情节,人物的行为就不断地上升,冲突也就不断地升级。这个阶段可以说是行为上行阶段。然后,故事发展到了“中点”。之后就可以按照人物自己的性格、逻辑去运行,所以这个“中点”并不是矛盾的最激烈的时候。直到第二个情节点的出现,才有了巨大的困境,矛盾就出来了,从而故事跳到第三幕。
在第三幕里。先是一个预高潮阶段,还没达到真正高潮也就是最激烈的时候。最激烈的时候一旦出现,就会出现收场。
三幕式结构是很多好莱坞电影和畅销书作家的一个结构模式。
所以,我们写短篇小说,建议分成六小节或七小节,引导自己在结构上进行一个设计。从整体上去把握,能够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小说创作。
我们有很多小伙伴在写的时候,章节的设置感觉有点小问题,往往把没有必要的,比如说第二个部分的内容放到了第一个小节里去。所以,我们最好分清第一个情节和第二个情节是什么,然后它的冲突是什么等等,设计好再去创作。
二、用三幕结构图分析《如果大雪封门》
第一幕(第一节)
提示:我是一个在北京的打工人,和行健、米箩居住在一处四面透风的民房中。
诱因:一群鸽子总是绕着屋顶飞,行健、米箩打下几只鸽子煲汤吃。自从同伴宝来被打成傻子回老家后,我便患有神经衰弱,听不得鸽哨。
第一个情节点:为了缓解神经衰弱,我外出跑步并驱赶鸽子,在这过程中,我两次遇到一个跟着鸽群跑的年轻人。
第二幕(第二、三、四节)
冲突1:我第三次遇到这个年轻人时,他堵在我眼前,质问他的鸽子怎么减少了。由此,我认识了这个叫林慧聪的南方人,知道了他看一场大雪封门的愿望。我因参与了吃鸽子而内疚。
冲突2:我跟踪行健和米箩到了西郊,发现两人带着林慧聪给他们的死鸽子进了一个女人的住处。
困境:鸽子还在不断离奇失踪或冻死,但没有证据表明与行健和米箩有关。
第三幕(第五、六节)
预高潮:林慧聪的鸽子继续失踪或冻死,给他介绍放鸽工作的二叔向他发出警告。鸽子的数量终于到达极限点,林慧聪即将被迫离开北京。天气预报说有大雪,林慧聪请求二叔再给他两天时间。
高潮:我陪着林慧聪坐等到半夜十二点,一粒雪星子都没看见。第二天上午十点,我和林慧聪终于等到大雪封门的壮观景象,林慧聪踏雪、咬雪,兴奋异常。
收尾:我替林慧聪数了鸽子,现在还勉强可以交给他二叔。行健和米箩带着冻死的鸽子去看望女人无功而返,他们回来后说那个女人“回老家等死了”。
第一次接触三幕结构图,感觉对小说创作很有启发。但在分析时,对冲突点的把握,以及预高潮和高潮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晰。
由于不会制图,只好偷个懒,用文字代替。
麻烦卓老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