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去南棚市场买鱼,经过南栅小学时看到校门口人山人海,站满了到学校来接小孩们放学的人,有父母辈的,有爷爷奶奶辈的,也有可能是有钱人家请的保姆。
我在校门口站了一会,看着小孩们被一个个接走。接小孩的人们当中,有很多手中拿着吃的东西,一见面,就把小孩的书背接了,把东西递给了小孩吃。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我们那时读书的时候,早上去读书前,要去屋后的小山上砍担柴,要不去田野上扯一筛猪草回来,才能吃到一个在土灶里用混着火子的热灰闷烧的红薯,然后提着一个竹蔑编织的里面装了一本语文一本数学书的手提篮子,小跑去学校读书。我还是很幸运的,有书读,有的小孩上了两三年学就因为家里没钱就缀学了。那时候读书,放学放得比较早,放学后要不去扯猪草喂猪,要不去放牛。等到晚上六七点钟了,有时候甚至要到八九点,才能勉强吃到老妈做的红薯米中掺着一点大米的饭,下饭菜更不要奢望多香了,大多都是一些放了一点菜籽油的炒青菜,一个月都吃不上一顿肉或者豆腐鸡蛋。那时候我由于正在长身体,中午也只吃了两个红薯,有时候等不到吃晚上,肚子就饿得咕咕叫了,所以我在外面放牛或者扯猪草时,就经常到地里扯萝卜或者红薯吃,没有萝卜和红薯的季节,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寻找葛根,聊以充饥。
后来去市里面上初中了,住校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好了些,老妈会千方百计给我凑够三十六斤米和十二块钱的伙食费交给学校饭堂。整个中学我都生活在这幸福的生活里。再后来分田到户了,生活就没有问题了。虽然生活没有问题,但是绝对不会奢侈,不会象现在的小孩一样上个学,还需要大人们车接车送。
真的,现在的小孩已经成为全家的宝贝,与他们相比,小时候的我们就是一棵棵小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