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肉面传奇
关于兰州,大部分人的第一认知便是牛肉面,就连各类输入法,打出兰州两个字后自动跳出的备选项必然是“拉面”。如果说哪家的输入法是个例外,那可以肯定,这家公司不怎么懂中国,这样输入法,用户数量可想而知。
其实我想说的是,根本就没有兰州拉面这一说法,有的只是有着几百年历史的牛肉面,记住,是牛肉面,不是兰州拉面也不是兰州牛肉拉面,没有定语。
在甘肃,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肯定会有牛肉面馆,当然,省城兰州更密集一点,每个小区门口都有不少于三家牛肉面馆。
一般情况下,每个人都有自己钟爱的牛肉面品牌,吃过一遍便会坚定地选择一家,除非该店倒闭,否则绝不“背叛”。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外地,面馆都挂着兰州牛肉面的旗号,有时候还会加上正宗两个字,这纯属画蛇添足,足见老板是多么的没有底气。
在兰州,牛肉面馆总是有着响亮的名号,大多以人名为招牌,以此彰显自家祖先对口味、技艺的自信和面馆深厚的历史传承。
我有个朋友便是出身牛肉面世家,就叫他小牛吧。
小牛的爷爷名头在餐饮界如雷贯耳,是当年曾经大名鼎鼎的副处级配料师,而且,他们家族还出过好几个科级拉面师。
各位是不是觉得荒唐。听我细细道来。
小牛家的牛肉面馆源自清光绪年间,到解放时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属于封建余孽,又是万恶的资本家。
当年推进民族资本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改造的时候,很多和牛爷爷一样的老传统老顽固看不清形势,接受不了现实,有人一赌气,一闭眼就跳了黄河。
而牛爷爷顺应潮流,主动交出自家的店铺,接受公私合营,被当作典型,选为各种代表,各种委员,牛家牛肉面也成为国营餐饮单位,牛爷爷从掌柜摇身一变成为副处级国家干部。
但是,决定一家牛肉面馆成败的关键因素—汤料,是掌握在牛爷爷手里的。经过无数次的争夺,无数次明争暗斗之后,以牛爷爷放弃副主任的职位为代价,但是保留了待遇,所以,他成为副处级拉面师兼配料师,名动一时。
牛肉面部门很快开始亏损,不过谁在乎呢,反正是公家的。牛爷恪守了一条底线,牢牢握住祖传秘方,无论何人,用什么办法,都绝不泄漏出去,只传给子孙。
为了这条底线,牛爷不惜和若干任领导闹翻。
事实证明,牛爷是英明的。国营餐饮单位改制为股份制国有餐饮企业,还是亏损,苦苦挣扎了几年,赶上全国国企改制大潮,小牛一家都成了光荣的下岗职工。
小牛的父亲和叔叔们惶惶不可终日,只有牛爷爷捻着胡须笑而不语。
果然,姜还是老的辣。
改革春风吹进门,锣鼓喧天把钱挣!就靠着牛家的这个招牌,还有被几代人视为珍宝的配方,牛家的下岗职工很快就实现了再就业。
已经退休在家牛爷爷再次带上大红花,坐上主席台,又成了带动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标兵。
我的朋友小牛同志,就是在这个时候接过爷爷的衣钵,成为牛家牛肉面的第N代掌门人候选人。据说牛爷爷是在吃了小牛的第十二碗“毛细”面条后做出的这个决定的。
这可不是说他拉的一手好面,而是因为他是在是拉面界的阿斗。做不成手艺人拉面师只好让他掌握家族的核心机密。
现在,小牛大部分时间是奔波在全省各地的,为各家加盟店配料、投料,数代人传承下来的手艺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扬光大,牛家人也不再需要亲力亲为自己从事生产。
牛肉面,不仅仅是一碗面,它的传奇,必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