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薇泩铃单月征文」第八期【母亲】 单月征文
《写给母亲》是一本散文集,作者贾平凹。许多年前,曾读过他的小说《废都》,散文读过课本里入选的几篇文章,原以为这本散文集都是写与母亲有关的人与事,读了以后才知道,《写给母亲》只是其中的一篇文章,放在这本散文集的篇首。
书的内容极为丰富,包含作者从幼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学习、工作等生活经历及感悟,地方风土人情的介绍,以及为自己创作的小说写的后记及序,有对朋友的思念,也有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而引发的深层思考。读了第一篇《写给母亲》,便被作者朴实的文风、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打动。现一起走近这本书,体会平淡如水背后的深情,感悟文字背后的人生哲理。
平白如话的语言
在《写给母亲》这篇散文里,作者以朴实的语言,仿佛在与自己对话,又仿佛在对着旁人诉说,讲述着母亲从生病到去世的点滴往事,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在眼前闪过,作者写道:
三年以前我每打喷嚏,总要说一句:这是谁想我呀?我妈爱说笑,就接茬说:谁想哩,妈想哩!
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我一伏案写作,她就不再走动,也不出声,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看的时间久了,她要叫我一声,然后说: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出去转转么。
平淡的语言,母亲的音容笑貌已在眼前,一句“谁想哩,妈想哩!”读来让多少人泪湿眼眶,因为类似的话,曾经也说过,类似的回答,曾经也听过。如微风轻拂水面,心中激起阵阵涟漪。那些过往的日子编织的画面,一幕幕、一帧帧地展现在眼前。
文中母亲对“我”的爱是不言而喻的,只要“我”一写作,母亲便安静地坐在旁边,“一眼一眼看着我”,多么通俗的语言啊,然而这“一眼一眼”,相比于“安静”一词,自然生动了许多。其背后相伴着多少时光的悄然流逝,在这样长时间的陪伴里,母亲会想起什么呢?而“我”的成长,也正是在母亲一眼一眼的关注下,一路走来,成就了今天的自己。见“我”写文章时间久了,母亲终于忍不住提醒,要出去转转,在母亲的眼里,孩子永远都长不大,这深深的母爱,自然而然地从作者的笔端,源源不断地流出。
在《纺车声声》中,也有类似的语言描写,当母亲实在无力支付“我”的学费,因而退学在家,帮助母亲做农活。有一次,母亲挖了一夜的排水沟,将被没收的布要了回来,并将布卖了,然后给“我”买了笔及一本语文书,让“我”在家自学。当“我”认为学习那些知识没有什么用时,母亲极为生气,责备我道:“再不准你说这没出息的话!文化还有瞎的地方?”极富有个性化的语言,将母亲坚韧、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极传神地体现了出来。母亲虽然没有读过书,但是内心深处,始终坚定地认为,知识是有用的,有了文化才会有出息。正因为母亲的坚持及对知识的崇敬,“我”才会努力自学了初中、高中的课程,考上了大学。
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动作及语言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而这些离不开平时细致的观察,及丰富的生活积累。读到此处,不由得想起史铁生《我与地坛》文中的一句话:“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此处的“她”是史铁生的母亲,许多年之后,作者才明白,母亲的话里,隐含着多少担忧,以及怕伤“我”自尊而没有说出的提醒,同时也是母亲对自己的安慰。
曾经中学时读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此句至今记忆犹新,寥寥数语,已将大母对“我”的关爱之情,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
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作者在《写给母亲》一文中写道:
没有意识到从此再也不会醒来,因为她躺下时还让我妹把她擦脸的毛巾给洗一洗,梳子放在了枕边,系在裤带上的钥匙没有解,也没有交代任何后事啊。
那洗干净的毛巾,放在枕边的梳子,系在裤带上的钥匙,这些生活中细小的物件,映照出母亲日常的生活习惯:爱干净,衣着整洁,生活有条理,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依然满怀着对生活的热爱。
每年院里的梅李熟了,总摘一些留给我,托人往城里带。没人进城,她一直给我留着,“平爱吃酸果子”,她这话要唠叨好长时间,梅李就留到彻底腐烂了才肯倒去。
这是散文《我不是个好儿子》里的一个细节,那为“我”留着一直到腐烂了的梅李,那句母亲经常唠叨的话,体现了一位母亲对孩子的无限牵挂与满满的爱意,我想,作者的心里也定是满怀着愧疚写下的。
读到此处,不由自主地想起自身,多少个夜晚,母亲催促我早些休息。在那物流不发达的年代,那些在夏日的阳光下翻晒了许多次,一直为我存放到冬天,等着我回去,然而终于发霉的红薯干。这些该凝聚着母亲多少的思念。
有一段时间,作者的一些作品,引起了社会上极大的争议,各种批评的声音从四面八方涌来,作者的心里压力大,“我”也不愿向父亲解释,而父亲早已在街上的报栏里知道了“我”的情况,一次,作者“一推门,父亲在那里悄悄流泪,赶忙装着眼花了,揉了揉,和我说话,我心里愈发难受了。”这是散文《酒》里的一个片断,为了让“我”从低谷中走出,早已不喝酒的父亲,特意买了一瓶酒,陪着“我”解烦,“他先喝了一口,立即脸色通红,皮肉抽搐着,终于咽下了,嘴便张开往外哈着气。”而“我”此时,已泪如泉涌。这些生活中的细节,在作者的散文里经常见到,没有任何装饰,以极平常的语言,慢慢地道来,而读者便从中品味出了人生的酸、甜、苦、辣、咸。
细节的描写,对于小说还是散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想起上学时读过的朱自清的《背影》:“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此处的“他”便是作者的父亲,虽然时隔多年,然而文中父亲越过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景,在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时光多么久远,读者依然能感受到那份如山海般深沉的父爱。
于平常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哲理
作者以习以为常的事物入文,生活中的琐事,常会引发出深邃的思考。一起学习作者笔端流露出的智慧与哲思。
“我”在书案上发现自己落下的一根头发,“摸着秃顶说:草长在高山巅上到底还是草,冬一来,就枯了!”“钟不悬,看钟就是一疙瘩铁么。”以上摘自散文《六十岁后观我记》。望着飘飞的雪花,心中想:“雪的故乡在天上,是自由的纯洁的王国;落在地上,地也披上一件和平的外衣了。”望着十几丈高崖壁上长着的一棵几百年的冬青树,作者写道:“这冬青,长在那么危险的地方,却活得那么安全呢。”遇见山上的采药人,想对他说:“山上是太苦了。正是太苦,才长出了这苦口的草药吗?采药的人成年就是挖着这苦,也正是挖着了这草药的苦,才医治了世上人的一生中所遇到的苦痛吗?”以上摘自散文《商州又录》。作者在谈到创作时,指出别人的经验,对于你来说只是启发,犹如上台阶,需要自己一级一级地上去,“我经常举例子,在瀑布下面用碗接水的时候,永远接不上水,只有在溪流里面,水龙头下面,你可能接一碗水。强大的思想,当你还没有达到同步的时候,就无法进入其中。”摘自《写《废都》的日子》。
书中类似的哲思俯拾皆是,就象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古朴的大地上,给人们带来美与启迪。
《写给母亲》这本散文集,语言平实,感情真挚,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日常琐事入文,平凡中见不凡,轻淡笔墨写心,平淡里见深情。朴拙的字里行间,鼓荡着来自八百里秦川大地吹来的风,蕴藏着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跳动着一颗火热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