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
天下只有两种人,比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到最后吃,照例第一种人应该乐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第二种人应该悲观,因为他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葡萄里最坏的,不过事实却适得其反,缘故是第二种人还有希望,第一种人只有回忆。
要想结为夫妻,先去旅行一次。
钱钟书认为应该先去度蜜月再结婚,因为旅行是最能考验一对情侣的,这样才能足够的证明它们是否适合在一起。
天下就没有偶然,那不过是化了妆,戴了面具的必然。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是会将自己创作冲动,误解为创作才能。也可以自欺。
把忍受变成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最大胜利,灵魂可以自主,也可以自欺。
中国人受到太多这样的教育,传统道德教育,使其压抑容忍,这可能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但这有未必真是一种好的教育方式。人受压抑,可能也就放弃了更多甚至更好的可能性。
可见结婚无需伟大的爱情,彼此不讨厌已经足够结婚的资本了。
现代人的婚姻受此条真理的影响,趋向了物质化爱情尚在其次,最主要的是要保障物质生活。
诗有意义是诗的不幸。
父母在不言老。
好东西不用你去记,它自会留下很深的印象。
爱情多半是不成功的,要么苦于终成眷属的厌倦,要么苦于不能成眷属的悲哀。
流言这东西,比感冒蔓延的速度更快,比流星所蕴含的能量更巨大,比流氓更具有恶意,比流产更能让人心力憔悴。
活诚然不痛快,死可也不容易,黑夜似乎够深了,光明依然看不见。
为什么爱情会减少一个人心灵的抵抗力,使人变得柔软,被摆布呢?
没有梦,没有感觉,人生最严实的睡,同时也是死的样品。
有几个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记忆里立碑志墓,偶一凭吊。
在大学里,理科生瞧不起文科生,外国语文系学生瞧不起中国文学系学生,中国文学系学生瞧不起哲学系学生,哲学系学生瞧不起社会系学生,社会系学生瞧不起教育系学生,教育系学生没有谁可以给他们瞧不起了,只能瞧不起本系的先生。
远别虽非等于死,至少变得陌生。
打消一起的念头好比怀孕的女人打胎一样痛苦。
我觉得不必让恋爱在人生里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许多人没有恋爱也一样生活。
我们对采摘不到的葡萄,不但可以想象它酸,也可以想象它是分外的甜。
经提倡而产生的幽默,一定是娇柔造作的幽默。
决心像出水的鱼,头尾在地上拍动,可是挣扎不起。
《围城》经典句子是在太多了,我抄也抄不完,主要是钱钟书的写作风格,文笔幽默且切中要害,每一句都是生活的真理,爱情的真理。从前没读过《围城》,只是在舆论里听过太多关于《围城》初读《围城》是二,那是2012年的冬天。这本书是从我同桌的男生那里借来的,不知那时是不是这本书特别火,还是所有老师都看过他们上课举例子都会用就像钱钟书《围城》里写的那样,‘什么什么就像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语文老师说过这句话,数学老师也经常拿这句话打比方,只是他们都把婚姻这座围城淡化换成其他了。所以在我的认知里,围城就是象征生活和人生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根本不了解《围城》,却以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作为人生格言。那么多老师说过肯定是一句很牛逼的话,那时候当同学们还在课本里夹着言情小说看,或是拿着曹文轩那封面花花绿绿的儿童小说时,我已经常抱着那本封面素雅写着围城的经典名著进出教室,那时候觉得自己好了不起,和那群小屁孩儿不一样。
唉,可惜那样的年纪,我怎么可能读懂这样的书呢?密密麻麻的文字都是我不感兴趣的东西,坚持了两个星期,看了90多页,以为他们的一生都要在那艘游轮上度过。描写邮轮上的事件占了大篇幅,就此作罢。大一的时候我去书店又把这本书买回来,我接着初二看的地方把它看完,那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语言文字滑稽幽默,常常引我发笑,而方鸿渐的渣男形象在我心中磨灭不去。时隔两年想起来,分析这部作品。那些人物形象又跳跃在我心里,热情奔放的鲍小姐被称为局部的真理,有才又傲慢的苏文纨,天真可爱清新脱俗的唐晓芙,乖巧普通的孙柔嘉,虚伪自大的方鸿渐,痴情贵公子赵辛楣。
方鸿渐拿着岳父投资的钱在国外混吃,完了不好好学习,最终文凭也没有要回国了,只好买假文凭寄回去。好在人比较聪明,没被卖假文凭的人骗。方鸿渐是一个带有几分浪荡习气的公子哥儿,除了有几分口才外并无多少学问。
苏文纨矜持自负,自作多情的官宦小姐,清高自傲,博学多才的留洋女博士。这样的女人让博学多才的赵庆赵辛楣青睐崇拜,并对她展开强烈的追求,让不如她的方鸿渐极度讨厌这来源于他自身的自卑。方鸿渐认为,这样诗意博学的留洋女博士卖弄造做。
孙柔嘉是个现实的好女人,具备贤妻良母的素质,同时也是受过教育的知识女性和自食其力的新女性,但婚姻让他成了一个尖酸刻薄的女性。
围城的婚姻观是那么悲观,难道现实里就没有美好的婚姻吗?
在我的认知里,只要两个相爱的高级知识分子结婚,他们的婚姻就不会像寻常人家的夫妻那样处处都弥漫着战争的硝烟,他们的修养会让她们变得理性,不会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吵架。而婚姻生活大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她们的素质修养会让她们更好地理解对方精神世界,柴米油盐的朝夕相伴,也总不会厌倦。《围城》的婚姻观太悲观了,现实生活中的婚姻也大都像围城里的一样,但大多文人的婚姻都是令人艳羡的。比如王小波和李银河,钱钟书和杨绛,林徽因和梁思成,他们都是爱情最好的样子,他们不仅是彼此最好的生活伴侣,还是灵魂伴侣。钱钟书和王小波都早早丢下自己的夫人去到另一个世界,他们的夫人在怀念他们的悲痛中继续活在这个世上,为他们未完成的文学和学术潜心研究和写作。两位夫人都为文坛作出一些贡献。我看过王小波写给李银河的那本《爱你就像爱生命》简直就是溺死人实在是读不下去,但也是两人美好爱情的真实写照。
钱钟书写《围城》写的是婚姻的理想,以现实的差距写的是现实生活中面子给人带来的笑与泪,写的也是人心的作茧自缚。城外的人总想进去,城里的人总想出来,这是人生永恒的矛盾。
方鸿渐要自尊,要爱情,他为了他那野蛮的尊严,头也不回的走了。他不知道他这一走失去了唐晓芙也失去了爱一个人的热情。
婚姻无需伟大的爱情,只要彼此不讨厌就足够结婚的资本了。但是若真的没有伟大的爱情,该怎么去包容那个人并不美好的样子,没有伟大的爱情,方鸿渐和孙柔嘉连在一起搭伙过日子都难。后来方鸿渐明白了,不管你跟谁结婚,结婚以后,你总发现你娶的不是原来的人,换了另一个。婚姻会把人磨得更好或更坏,久处不厌也是困难的记忆中的唐晓芙总是完美的保持着所有吸引方鸿渐的样子,但如果记忆没有戛然而止,方鸿渐总会发现唐晓芙的缺点,白月光也会变成饭粘子,朱砂痣也会变成蚊子血,婚姻也罢,亲情也罢,如果你特别珍视那个人,又没有如李银河她们一样的修为,那请你一定要远离,天天黏在一起的家人或是恋人都是会产生很多矛盾的。
婚姻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家人的事。人是社会性的人,不可能脱离团体而独活,方鸿渐和孙柔嘉在结婚前都从未去好好了解过彼此的家庭,婚姻出现了问题,也有孙柔嘉的姑妈的挑拨,一方面说明这两个矛盾体的情商太低,终究还是在一次次的争吵中撕破了原有的体面,说明婚姻的经营真是不易。
生活中的进退两难,还表现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就像我们当初怀着多大的憧憬去到金庸和琼瑶笔下的大理旅行,想象多美好,现实就有多糟糕。回来他们只说大理不好玩,理想总是美好的,现实总是骨感的。
钱钟书笔下的南方女子,江南水乡,穿着旗袍的上海女性,也是顶有趣她们温柔大方,两个女人在场面上硬是客气,周旋就像彼此是多好的姐妹,暗地里总是互相嘲讽什么尖酸刻薄的词都能用在对方的身上。
《围城》带给我们的价值远不止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