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明后廷,景宣皇帝站在庭院之中,看着有些空荡的深宫后院,默自说了声:“都走了呀!不过想必也足够了……这朝堂,是时候清洗清洗了。”
说着也没回清廷宫歇息,而是去往了御书房的方向。
此刻,其身后的太监总管面色变换了无数次,不过很快恢复平静,仿若什么也没有发生过似的。
而这皇宫的布局,先帝在时,是极为讲究的,后廷大可分为九宫十二苑,三司六院房。
前者大抵是妃嫔、皇属居所,后者大多是朝臣、宫廷办事处,而清廷宫则是帝后所居之处。
明皇时期,各宫照旧,前朝妃嫔、皇属仍居于后廷,乃感念先皇恩典。
虽先后曾乱于后廷,把持中廷,但亦未破其旧制,景宣皇帝移步至御书房,所有奏折规规整整的摆放在桌案之上,他轻轻地走向桌案,挥手让身旁的所有人退下,便伏坐在昔日明皇常坐的铺了一层软席的台阶上,拿起桌案上的奏折翻阅起来。
好一会儿,默自开口说道:“二皇兄啊二皇兄,为何总是固步自封,不敢再进一步呢?不然我也不再来逼你了,先帝遗命十策……终究还是放心不下你啊!”
说着又深深的叹了口气,仿佛思绪又回到了多年以前。
仁德十一年,长太子病逝,仁德帝袁考积郁成疾,此时的东宫之位悬而未决,是以诸王、将领闻讯,大乱于中庭,其中秦、幽二军极为激烈,宫门前断臂残肢堆积,护城河的河水在战后连续数日,还是一片赤红,而宫廷禁卫军奋不顾身的抵抗,也只是换了个灭亡的下场。
虽说仁德帝的文治武功亘古少有,终究是上了年纪,疾病缠身,长眠病榻的躯体早已形同枯木,药石无医。
而后书信一封入了南疆,亦只是寄希望于景王,能使朝堂之局暂时得以平稳,而论起天下的长治久安,仁德帝的心中其实已有人选,明皇或许有治盛世之才,但平乱世之能怎么足够,况且那暗中的黑手愈发明显,只是他终究是时日无多。
看着这辛苦打下的江山,在自己死后,将落得个被他人操控的下场,自己什么也不能做。
秦、幽二王的叛乱与太子的病逝,那黑手或许更迫不及待了吧!
仁德皇帝所担忧的,不是皇权变动造成的腥风血雨,也不是子女的屠戮与被屠戮,而是这天下生民的安稳,而自己死后暗藏的纷争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他也不想去想。
如果说明皇继了位,景王还可以帮助入京平叛,若是景王直接登临这庙堂,便要直面暗中黑手的窥视,所以暂时的权宜之计,只能委屈明皇,那暗中黑手应该会很乐意推举吧!
虽说以明皇的帝王权术,坐稳这天下足够艰难,但起码最是安全,也最能保存实力,但平四方,安庙堂之事只能看后世之功了!
悠然书山林,可真是好深的算计……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景王的的景州红梅馆,能令这天下忌惮,朝堂势力伸出的手,虽坚硬些也还能剁下,只是这平生夙愿只能与黄土相伴,太过不甘心……以仁治天下,终究不是时机啊!
是以明皇、景王入宫,历时数月,叛乱得以平息。所幸青翡神勇,战秦、幽二王之众于中庭,景王运筹帷幄制朝堂势力于廷外。
此后护城河清,仁德帝先后召见刑、景二王,密谈要事,随后数日,崩于后廷。
自景王持仁德帝遗命十策之第一策于朝堂文武前宣读,百官罢服,是以明皇得以入主东宫,仁德皇后亦行监国之事。
景王重回南山修道,数年无音迹,其部下仍留守朝堂。
一年匆匆而过,仁德帝丧期满,仁德皇后执中庭不让于东宫,与朝堂势力相合,以明皇不能自持再三推诿,直至景王再次出山,于老太师王成处取先帝遗命十策之第二策,毙杀仁德皇后于中廷,还政东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