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这则材料中“幸存者偏差”折射出人们固定思维的局限性。认知结构造成格局的高与低。认知突围,首先要认识自我。
在大数据时代,数字化、廉价的存储器、易于提取、全球性覆盖是数字化记忆发展的四大驱动力。借助数字化,人们的记忆更具有真实性。我们可以视之为“客观记忆”。那么存在在我们头脑中的“主观记忆”呢?如果不借助外界的存储支持,我们的记忆是真实原始的,还是已经被自我意识改造之后的?
也难怪有人说,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一定的认知训练来帮助自己从不同维度来认识自己。
比如“先入为主的判断力”,在大街上看到衣冠楚楚、行为文明的路人,可能在家里邋遢散漫。这就是一种心理投射。
再比如“儿时味道”。儿时的味道真的能保存在现在?这个味道已经是头脑中的记忆,调动味蕾,带有儿时的情感罢了。
而且记忆也会选择,强化或淡化。比如幼时经历的不幸,都说时间是最好的疗愈师,时间能强化或淡化某种画面、情感,但都是大脑的主动选择。
我一直在想,那些刑侦案件中指认犯罪嫌疑人的过程的真实有效性有多大。受害者最终凭什么能指认出嫌疑人?案件发生许久之后的指认,准确率有多高?
生活在不断继续,各种片段和情感作为杂质一直不停的在记忆库中游走和穿插,每更新一次,我们都将拥有新的记忆和新的故事。——因为,我们自己愿意看到我们希望看到的过去和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