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老师第二季专栏中介绍超越免费的产品需要具备以下六个特性:稀缺性、个性化、时效性、可用性、可靠性、用户粘性。
个人触动比较深的是可用性,可用性个人理解的就是你的产品应该是可以即通俗易懂又有实用价值(对有需求的人)。文中吴军老师举了四个例子,我简单摘录两个,大家可以体会下。
第一个例子是罗胖讲的,说他在大学时跑到图书馆,借了很多西方经典名著(非文学类的,比如维特根斯坦,黑格尔的书)回去读。都没有读下去,因为真的读不懂。
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西方人在几百年前写的东西,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和中国完全不同,不好理解,另一个原因是很多学者型译者翻译出来的书也确实没有打算让大众读懂。
虽然那些书都是免费的,但我估计不会有什么市场,因为根据我的经验,在清华,康德、黑格尔或者休谟的书放在图书馆的架子上几乎没有人碰。
但是,如果有人把黑格尔的书给你讲懂,而你恰巧也需要了解他的哲学思想,那么你就会愿意掏钱。
第二个例子是我过去给一些杂志审稿时的经验。
有些学者的论文真的读不懂,但是依然有价值。于是就有其他学者将那种论文重写一遍,大家都在读那些重写的论文,而不是原文,这一类复述性的论文也经常发表。
事实上,我自己做论文时要用到匈牙利数学家希斯沙(Csiszár )的理论,他的论文真的没法读。
为此我的导师库旦普教授专门开了一门课讲他的几篇论文,而我在写博士论文时花了大约5倍的篇幅将他的论文解释了一遍。
后来库旦普教授的讲义和我的论文就成了机器学习领域很多入门者的读物,因为好懂。
在任何时代,能把概念解释清楚都是很牛的本领。老师举的例子主要是在知识方面的,我个人觉得产品方面,也有很多正面的例子。如:乐高积木,就是正面例子,老少皆宜,谁拿着说明书或者自己创造就能做出来很多有趣的作品,因此畅销这么多年。
生活中也会有囤积图书,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哲学图书,但很多都束之高阁。而像得到APP的产品,订阅了打开率还是很高,一方面是使用方便,另一方面就是可用性强,所以用户粘性也越来越大。因此我们在写文章的时候也要考虑下可用性,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让文章既通俗易懂又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