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宝藏》第一季
我们走过华夏文明的腹心
第二季我们看到五千年孕育的生机
第三季开播的2020
无疑是一个特殊的年份
中华民族和全人类
共担风雨、共克时艰
必将在煌煌史册上
写就多难兴邦的新一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或许回望祖先们
走过的历程、留下的创造
挥洒的情感、坚守的风骨
更能让我们体认中华民族
究竟曾为世界文明贡献过什么
而今天的我们
又究竟该为后世子孙留下些什么
本季《国家宝藏》
将与九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携手做出回答
它们是
“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紫禁城”,
“宝刻渊薮,汗青永照,九百三十年,西安碑林”,
“壮志谐风雅,咫尺筑天堂,一千年,苏州古典园林”,
“守婆娑净土,乘雪域雄风,一千三百年,西藏布达拉宫”
“逴跞古今,并鉴四大文明,一千七百年,敦煌莫高窟”,
“八表同风,开启中华大一统,两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传千年之经义,燃万古之明灯,两千五百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
“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千二百年,广汉三星堆”。
“金凤震铄,宏规大起,三千三百年,安阳殷墟”
一、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六百年
【紫禁城】
【故宫博物院】
六百多年前的一个夏日午后,蜀地茂密的丛林里传来咚咚的伐木声,一棵直径将近两米的楠木在众多工匠的千挑万选下离开了它生长了几百年的家乡。在役夫们的帮助下,经过三年的艰苦跋涉抵达三千公里外的北京。与它一同到此的还有苏州的金砖、临清的泥瓦、房山的汉白玉、曲阳的花岗石,萃四方之精华,聚万匠之天工,最终造就了普天之下最大的宫殿建筑群——紫禁城。
明成祖朱棣用一座城向天下展现新时代的秩序与气魄。从明至清,共有二十四位帝王在此居住。他们丈量脚下的土地,观测头顶的星辰,细数眼前的时间,让城外的亿万黎民安居乐业,他们才配得上拥有这座城。六百年前,谁见证了这座城的起点?六百年中,谁惯看这城中的秋月春风?六百年后,这座城又在为我们守护着什么?
泱泱中华,万古河山。曾记否,六百年前的十一月初四日,明成祖朱棣在奉天殿向天下庄严宣告: 紫禁城,爰自营造以来,天下军民乐于趋事,天人协赞,景贶骈臻,今已告成。
1、明永乐青花海水江崖纹三足炉
守护人:靳东、江建新(景德镇陶瓷考古学研究所名誉所长)
守护历史,守护山河之固
六百年,六个世纪。不是每个人都能恰巧遇到故宫的百年生日。
1420年,朱棣发布诏书宣告北京宫殿竣工。这座宫殿的生命比在这里出现过的每一个人都长。而这尊香炉则站在六百年的起点守护着紫禁城里的一批批的过客。或许会在某一个瞬间,它想起了六百年前一位帝王在它身上留下的心愿。
它生于紫禁城建成的岁月,炉身上的纹饰诉说着江山永固的伟大理想。六百年倏忽而过,站在人类历史世界文明的格局上。绘于其上的海水江崖纹饰不仅只在寓意江山安定也将赋予山水相依、守望相助的全新时代内涵。
2、金嵌珍珠天球仪
守护人:张子枫 、 黎耕(国家天文台副研究员)
守护历史,守护命运与共
看向夜空的最北端,有一颗北极星。三千一百年前的古人将当时的北极星称为紫微星。
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并没有发挥什么重要作用,可是无数先贤,每日每夜仰望星空,虽然有短暂的徘徊,但从未停止探索星空的脚步。
从天球仪外部向内部看去,是比“暗淡蓝点”更远的距离,茫茫宇宙,寓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夙愿。如今嫦娥五号发射成功,中国正向着天空迈进,探索更远的距离。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中国有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星图、最古老的观象台、最完整的天象记录。一直到今天,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
也从未停止。黑格尔说,一个民族要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透过这成百上千颗依然高悬于穹顶之上的星辰,我看到了那些仰望星空的人。
天上的星星对我们来说是和人间相连的。
我们的星空是几千年来人们一日又一日,一年又一年不断描摹出来的。
他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老人,他没有进过宫,也不会做什么天球仪。
但他给了一个被嘲笑痴心妄想的小女孩一个梦,一个不沉陷于世间蝇营狗苟、仰望星空的梦。我知道,可能现在的我们没有办法看到更多的星空。但是在一百年后,一千年后,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广阔更广阔的宇宙。
2014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金星上的一个陨石坑命名为“王贞仪”。因为她,我们更加相信,从古至今的中国人从未停止仰望和探索那深邃的远方。
正如美国天文学家卡尔·萨根所说,我们的心情、我们的虚构的妄自尊大、我们在宇宙中拥有的某种特权地位的错觉都受到苍白光点的挑战。它在那里提醒我们人类理应更加友好地相互交往。
3、午门
守护人:冯小刚 、常欣(故宫博物院原古建筑部副研究馆员)
守护历史,守护丹宸永固
宅以门户为冠带。午门承载了古往今来人们对故宫最丰富的的感情。如今几百年过去了,午门成为了故宫最大的临时展厅。向全世界的观众展现着海纳百川、交流互鉴的中国情怀。
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曰午门。午门建筑高低错落、左右呼应,形若朱雀展翅,有“五凤楼”之称。在明代,官员凌晨三点就要在午门外等候上朝。待宫门开启,文武百官走东偏门,王公贵族走西偏门,只有皇上能走午门的中门。
能够在午门的中门走一回是天下读书人一生的憧憬。
杨慎:万般回首化尘埃,只有青山不改。
600年来,门内门外走走停停,唯独午门伫立百年不变,见证过意气风发,也承受过落魄衰落。就像才子杨慎的一生,跌宕起伏。
北京中轴线经历了六百年的世纪光阴,也代表着我们中华民族始终在向前延伸。
清史专家阎崇年:北京城“三凸”
从明代建成的北京城来看有明显的“三凸”。午门是宫城的正门,向南还有端门和承天门(天安门),在向前延伸这些城门与“左祖右社”(太庙和社稷坛)以宫门为依托形成了北京城“三凸”中的“第一凸”。承天门与大明门(大清门 中华门)以及“左文右武”他们是以皇城为依托形成了“第二凸”。丽正门(正阳门)、永定门以及天坛和山川坛(先农坛)以内城为依托形成了“第三凸”。这三凸层层递进,向南延伸。坐北朝南看,京城前方几乎没有高山大河的阻挡,视野非常开阔。一千公里一直到达黄河。这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前途远大、开拓进取,“凸凸凸”地往前走。
北京城背倚朔漠、南俯中原、东极渤海、西跨太行。作为首都,它就是胸怀四方、守望天下。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时代,曾建立过近三十个王朝,各有其都城、宫殿,但最后只留下一座明清紫禁城成为神州大地上仅存的宫殿孤例。今天当我们再次登上故宫午门城楼,明代廷杖背后的浩然正气、中轴线测绘西练得铮铮风骨犹在眼前。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我们亦当尽己一技之长使中华之天声长共此文物而长存。
二、八表同风,开启中华大一统,两千二百年【秦始皇帝陵】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骊山北麓,渭水之滨,一项浩大无比的工程即将拉开帷幕。尚是少年的秦王嬴政选中一块“枕金蹬银”的风水宝地。他向东而立,誓要踏遍六国,将全天下的山川河流尽藏于陵墓之中。陵外与陵内,隔着生死,更隔着变与不变的光阴。穿过黄土与时间的缝隙,仿佛可以听到大秦军团压抑了两千年的怒吼。他们久经沙场,所向披靡,可严苛的纪律让他们不敢做出过多的表情,守护成了他们唯一的信念。分裂与统一,和平与杀戮,传奇与未知。这里是中国大一统的起点,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它的缔造者凭何逆天改命、一统天下。浴血时代,百万名无名之士前仆后继,为何而战,一往无前的铁血帝国又为何二世而亡?
1、跪射武士俑
守护人:沈腾、赵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物摄影师)
守护历史,守护赳赳秦风
泱泱中华,万古江河,秦俑被黄土掩埋两千余年,一经现世,震撼寰宇,它们捡拾起历史长河中的记忆碎片拼凑出大秦帝国的宣赫恢弘。
当我们津津乐道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功绩时,不要忘了,还有千千万万个小人物,他们也是书写和创造历史的人。
愿山河无恙,英雄不朽。
秦俑虽无名,但千人千面,他们以血肉之躯安天下,护万里河山,岂曰无名吗?河山即名。
两千年前的秦人已经消失了,他们变成了泥土,成为了支撑我们站立的大地。但是他们从未远离过我们,因为他们那个时代造就的血脉还依旧在你我的身体里奔流着。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这一尊尊兵马俑其实就是一个一个的路标,它标明了我们来时的方向。当我们回望的时候,我们可以看见家的方向。当我们前行的时候,它又在提醒我们,我们是谁,我们要成为谁。
虽然只有不到一米三的跪射武士俑并不是兵马俑军阵中最高大威猛的,但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岁月洗礼,却依旧完整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作为秦代文化的典范,秦兵马俑是战国至秦朝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发展与变化的一个缩影,铸成了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在历史的长河中,秦陵的每一个人都将成为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守护者。
2、秦陵铜车马
守护人:陈建斌、郑炜(中航西飞技术发展办公室主任)
守护历史,守护一轨同风
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集七国之力精心打造的铜车马被称作“青铜之冠”,它象征着大一统之下人民创造和发展力的高超。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在距离铜车马出土地不足三十公里的地方大型运输机运-20在航空领域几十万人的齐心协力下同样演绎着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巅峰之作。证明了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不容小觑。中国人万众一心、攻坚克难的信念始终坚定,尽精微、致广大,是使命,更是初心。
3、青铜仙鹤
守护人:富大龙、张卫星(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科研规划部主任)
守护历史,守护壮志凌霄
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于后世千秋万代,每一户人家的窗台,我大秦的明月必朗照之。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一个金戈铁马、英雄浪漫的时代,一个凡有血气,皆有争心得时代,大一统之日从此开宗正源,流淌成滔滔大河,千古不废。今天的我们将怀着对祖先的敬畏,让秦陵考古的探索和理想真正成为一份长久的事业,一份独一无二的馈赠,绵延百代,惠及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