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2月,我看了《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的发刊词,就果断订阅了全年专栏。当时我每天都会等着更新,每天的文章对我来说都是一种颠覆,每天看完文章都觉得自己又活明白了一些。记得当时薛老师会在每天的文章最后留一个思考题,有一次我的回答被选为了精选,我在宿舍激动地鼓起了掌。
俞敏洪说他把《薛兆丰的经济学课》看了3遍。确实有些知识需要多看几遍,才能让大脑提取知识的速度更快一些。未来30天,我将重读《薛兆丰的经济学课》。
1.战俘营里的经济学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并不是完善的市场经济,而是人的行为、人的决策、决策能把人带去什么地方。我理解,有人的地方就有需求不一致,需求不一致的两个人就会产生交易。
二战时的战俘营里就有各种有趣的经济学现象。战俘营里的通用货币是香烟,香烟的购买力还会随着战况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战俘营附近发生爆炸,香烟的购买力就会变强。因为大家觉得都快死了,还留着这么多香烟干嘛,赶紧抽了,于是第二天香烟变少了,一根香烟能换更多的面包了。这就是通货紧缩。如果有一天,红十字协会送了一批香烟过来,香烟变多了,购买力就变弱了,一根香烟只能换更少的面包了。这就是通货膨胀。所以我理解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经济学。
2.马粪争夺案
薛老师告诉我们,经济学需要指引人们往财富增长的方向走。1869年的美国发生过一个案子,那个时候只有马车,马粪对农民来说是好东西。原告有一天去捡马粪,捡了很多堆在路边,拿不动,就回家取车去了,马粪只是堆在那,没有标记。这堆马粪跟别的马粪比起来,唯一的区别就是比较大而已。这时候被告路过,看见了这堆大一点马粪,就拖回自己家去了。被告回来发现马粪不见了,询问了巡逻的人,才知道是被告拖走了。双方吵到了法庭。
马粪被马的主人丢在了路边,显然马粪不属于马的主人了。原告只是把没有主人的物体移动了位置,也没有对马粪进行标记,所以没有改变物体的所有权。但是原告花费了劳动,把马粪堆了起来。到底马粪属于谁呢?其实很简单,经济学应该鼓励人创造财富,而不是鼓励人对财富做标记。人们不需要花费心力去保护自己的财富,人们需要去创造财富。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归劳动者所有。只有达成这个共识,人们才会往财富增加的方向走。
3.看见看不见的学问
经济学是去看见看不见的学问。有些规律看不见,也没办法验证,这就需要经济学去权衡看得见的规律和看不见的规律。
一个顽童把窗户打破了,窗户主人需要买玻璃,需要请人安装。安装工人有了钱就会去买面包,面包工人有了钱,又会去别处消费。这样就推动了一连串的生产,好像打破了窗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多难兴邦,这是容易看见的规律。但是如果窗户没被打破,窗户的主人本来就是一个有多余的钱的人,他可以拿着原本需要买玻璃的钱去消费,一样促进了经济发展,而那个完整的玻璃却是多出来的财富。
当然,并不是看不见的规律比容易看见的规律更重要,而是经济学帮助我们去权衡谁更重要。
今天重读了前4讲,我们总结一下:有人的地方就有经济学,经济学需要指导人们去更好的地方,经济学需要看到看不见的规律。明天继续!
写这个系列要花费平时3倍的时间和精力,但是我觉得不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