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年关,在外劳作一年的人都回到了家乡。以往繁花似锦的城市逐渐成了空城,喧闹的大型超市也没有了往日的各种聚会。人们都在往家的地方前行,在为这个即将到来的新年呐喊喝彩。
站在镇上的街道,我看到了忙碌的人群,看到了那些在城市打拼一年归来的年轻人。整个街道热闹非凡,开着国产车不停按喇叭的年轻小伙,抽着旱烟露着黄牙嬉笑的老翁,低头用着老版诺基亚寻找孙子的老妪,捡着菜叶端详的村头单身汉还有那在摊铺上讨价还价、唾沫横飞的家庭妇女。这一幕幕的场景都在预示着这个即将到来的农历新年,都在为新的时代划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样的集市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人们逐渐习惯了超市购物的便利,习惯了外卖到家的快捷。整个社会都在服用一种叫做智能的慢性毒药,在逐渐麻痹神经、躯体的过程中变成了被圈养的“异化物”。当然,时代在发展,想要逆着时代是整个人类社会无法去改变的事。但是,我们可以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用一些特殊的仪式来保证不被智能化奴役,“集市”显然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我的印象中,家乡的集市相对来说是很有仪式感的。每逢三号、八号所有的店家在天还蒙蒙亮的时候就来到集市上抢占有利的摊位。到了七八点,陆陆续续的顾客就来了,东边的包子铺吃两个包子一碗豆浆,打着饱嗝顺着街道开始晃悠。整条街分为四段,吃的、用的、穿的、菜市场,这四个地方要数穿的、和菜市场人数最多。
许多卖衣服的店家在一天的忙碌后,手中都会紧紧的握着一摞百元大钞早早的收摊。倘若你看到晚上六点还没收摊的店家,那肯定是这次的集市没卖出去几件衣服,不够来回的汽油钱。菜市场就不一样了,地上摆的菜品种齐全,都是刚刚从菜地里拔出来的,身上还带着厚重的泥土气息。坐在小板凳上的菜农不用吆喝,摊位就围了许多人,争着抢着要买。
如果说平时的热闹的话,那么在春节前的集市就可以称得上是壮观了。一眼望去,除了人头还是人头,走个路都要不停地喊着“借过”。在春节的前几天就没有所谓的三号、八号开市了,天天都是热热闹闹的,大街上到处都是置办年货的乡亲,和卖力推销的小贩。(这个时候不推销是卖不出去的)
集市从镇口绵延有一公里,整个街道上都是熙熙攘攘的,香味、臭味混作一谈,卖猪肉的旁边一车卖水果的,卖水果的旁边又是卖鱼的,一家一家连成了一条长龙,一条撩动所有回乡人的中国龙。就是这样一寸寸的距离连接成了归乡者的乡思。
最热闹的不是集市,是人心;最喧嚣的不是都市,是农村;‘最可贵的不是价格公道,而是多年来的相视一笑。我们都向往都市拼搏的悸动,却往往忘记了家乡保留的一份温存,就像满树的绿叶终究要落叶归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