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减负赋能 让实干担当蔚然成风

        近日,各地出台优化考核、规范借调等举措,切实为基层干部减负松绑,引发广泛关注。这些政策直指基层治理痛点,既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利剑,更是激发基层活力的密钥。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从"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才能真正为实干撑腰、为担当鼓劲。

        破除"痕迹主义",让考核回归实效本真。基层工作一度陷入"以材料论英雄"的怪圈:会议记录越记越厚,工作照片越拍越多,检查台账越做越细。某乡镇干部坦言:"过去60%精力耗在整理材料上,走访群众时间不足20%。"过度留痕让基层工作变了味,干部疲于应付,群众获得感却未提升。如今,多地精简考核指标,建立以群众满意度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干部们反映:"现在能腾出手来解决实际问题了。"这种转变彰显治理智慧——考核应关注"做得怎样",而非"做了没有";应看重"实际成效",而非"过程痕迹"。

        规范借调流动,为基层留住骨干力量。基层常面临"人才失血"困境:业务骨干被频繁借调,工作连续性被打断。某县一年内被上级借调干部30余人次,导致重点工作推进乏力。规范借调不是阻断人才流动,而是建立科学机制,既满足上级工作需要,又保障基层运转。通过制定借调清单、明确期限标准、完善补偿机制,才能形成良性互动。当基层不再担心"人才被掏空",治理效能自然水涨船高。

        减负更要赋能,激发基层治理活力。减负不是终点,赋能才是关键。浙江"基层治理四平台"、北京"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创新实践表明:解除束缚的基层,能迸发惊人创造力。某社区书记感慨:"现在不用事事请示,遇问题可立即协商解决,效率提高了,群众更满意了。"这种变化源于信任——信任基层能因地制宜解决问题,信任干部会主动担当作为。唯有赋予基层更多自主权,治理创新才能百花齐放。

        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到"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基层治理正在深刻变革。持续为基层减负赋能,就是要织密这张治理之网,让每个网格都能自主运转又协同联动。当干部从"疲于应付"转向"主动作为",当重心从"向上负责"转向"向下服务",基层治理必将焕发勃勃生机。这需要制度保障,更需要全社会理解支持。唯有让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让实干蔚然成风,真正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