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五仪解》8.4

孔子适齐,中路闻哭者之声,其音甚哀。孔子谓其仆曰:“此哭哀则哀矣,然非丧者之哀也。驱而前!”

少进,见有异人焉,拥镰带索,哭音不哀。孔子下车,追而问曰:“子何人也?”

对曰:“吾,丘吾子也。”

曰:“子今非丧之所,奚哭之悲也?”

丘吾子曰:“吾有三失,晚而自觉,悔之何及!”

曰:“三失可得闻乎?愿子告吾,无隐也。”

丘吾子曰:“吾少时好学,周徧天下,后还丧吾亲,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失士,臣节不遂,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夫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请从此辞。”遂投水而死。

孔子曰:“小子识之!斯足为戒矣。”自是弟子辞归养亲者十有三。


这是孔子在齐国途中遇见丘吾子(又名皋鱼)的故事。孔子途中闻悲泣声,敏锐指出其哀非丧亲之痛,体现其洞察力,之后遇到丘吾子并追问原因。丘吾子自陈其人生三大悔恨:少时游学天下,归家时双亲已逝,未能尽孝;侍奉齐君却未进谏其骄奢失德,有亏臣节;平生重情义,然老来故交零落,孤独无依。在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道尽人生迟暮之憾,丘吾子投水自尽以明志。孔子令弟子铭记此训,十三名弟子当即辞归奉养父母。 “亲不待”是永恒痛点:功名追求常令人忽视亲情陪伴,待醒悟时已无弥补之机。丘吾子游学求知的理想本无可厚非,但错失尽孝时机成为终生憾事。  我们应该平衡人生目标与亲情责任,莫待时空永隔方悔恨。

丘吾子明知齐君失德却妥协自保,违背士人“以道事君”的原则。儒家强调臣子有匡正君过之责,而非苟全禄位。职场中当坚守底线,在权势前不失本心。

“厚交离绝”折射人际关系疏于经营的后果。儒家重视“朋友有信”,真情需时间滋养,而非仅凭旧日情分。主动珍惜重要关系,避免因怠惰致人情淡薄。

丘吾子临终痛彻忏悔,印证《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必要。早岁不省则晚岁遗恨,阶段性反思可纠偏人生轨迹。我们应当建立定期自省机制,及时调整方向。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此句更是超越时代成为孝道箴言,“风”喻不可控之力**,如时间流逝、生死无常;“树静”“子养”表主观愿望**,凸显人力在命运前的渺小。唯有“提前行动”可对抗无常,孝亲、行善、追梦皆当如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