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我读了奥野宣之的著作《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最初在网上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对其印象并不深刻。因为我觉得从书名上来,本书就有标题党的嫌疑。上了这么多年学,读了这么多书,谁还不知道该怎么去读一本书吗?这不是明摆着靠书名吸引眼球嘛!但是,后来看到它的销量和好评,我觉得还是应该买一本,说不定真会有什么真知灼见呢!
于是,我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开始阅读这本书。文字非常简单,也十分朴实,排版比较松散,读起来没有什么困难。这是我初读这本书时的感觉。读到不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能够写出这样文字的人物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师。因为作者能够把深奥的道理说的非常浅显,而不是像国内的有些“专家”那般,喜欢故弄玄虚,显得自己非常高深的样子。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掩卷叹息。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买的非常值得,我开始庆幸当时在犹豫之后决定购买了这本书,否则,错过了,真的是莫大的损失!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我是真的不会读书,或者说是不会有效的去读一本书。前天在笔记本上试图写出最近一个月阅读过的书名和作者,谁知道竟然有些已经遗忘,想到的都是最近一周才读的两本。连书名都已经忘记,不得不怀疑我到底记住了多少内容!
那段时间看到关于读书的一个结论,大概意思是,读书就像是吃饭,你或许并不知道这本书对你有什么用,但它的确就像食物那般供养着你的身体,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作用。这句话,我深以为然!当时我的想法就是读吧,反正会在一定的时候有用的。所以,有时候书读的很快,一个月就能够读五六本。现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觉,原来我对上面这句关于读书结论的认识是如此的肤浅!如果读了没有记住,那不就等于是没读吗?盲目的自我安慰,告诉自己只要读了就好,又能解决什么问题?真的是低效率的勤奋,还不如懒惰!
半年前我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每读一本书最起码要写一篇关于本书的感想。可是半年过去了,书没少读,却没有写出来几篇像样的文章。现在看起来是因为根本就没有理解,没有吃透书中的内容,即使搜肠刮肚的写出来了一些文字,也是惨不忍睹,连自己都没有兴趣去读。这样的文字又有什么意义?这样的读书方式,真的是连低效都算不上啊!
书中有一半以上的内容都在阐述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的确,这个问题我以前也意识到了,但是我当时只是意识到应该通过摘抄书中的精彩部分积累写作的素材,从来没有想过在笔记本上写上自己的感悟或者看法。再加上,平时很少去看摘抄的内容,所以,结果是尽管自己也抄写了不少,但在写东西的时候却几乎没有用到过。现在看来,这样的读书笔记做了和没有做也没有什么分别。
我不得不承认习惯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比如我现在通过阅读这本书已经意识到在读书的时候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但是我最近在看书的时候,往往还是会忘记拿上笔记本!这让我想起来,为什么我给学生们说了那么多学习是多么重要的道理,而他们大多数却总是无动于衷。原来,习惯发挥着如此巨大的作用啊!
脑海中猛然出现“终南捷径”这个词语,原来我以为有些事情是存在捷径的,现在看来是我天真了。比如读书,拿着书迅速的读一遍什么也不想,是最快的,也是最容易的,但是,其效果不言而喻也是最差的。其实,这个问题我早就应该意识到。因为我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就不厌其烦的给学生们说过,死记硬背是最简单的,但也是最无用的,因为考试的时候,考察的是你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而不是默写和背诵。但是很多学生还是抱残守缺,除了他们自身的懒惰之外,恐怕就离不开想走捷径这个心理的影响。
其实,凡事都没有什么捷径,如果非要说有的话,那就是脚踏实地,一个一个脚印的努力和付出。当你的方向正确,方法不存在问题,努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成功自然属于你。最后,我要感谢作者,让我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情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这将使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