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晚上安迪喝了3碗小米粥,妈妈担心他尿床的故事。
二、故事的核心问题。
如何正确陪伴孩子具用不尿床的能力。姬老师解决问题中我的看见、感受。
(一)痛苦的根源就是我想让他按照我的意思来,看见一个错误发生就会生出更多错误。
故事中,当妈妈升起了对未知(晚上可能尿床)的恐惧后→孩子不按妈妈的意思把妈妈恐惧的点解除,妈妈就会生气→妈妈生气,促发生气的行为→激起孩子的愤怒→妈妈控制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来→孩子不从,妈妈更加生气,再强硬控制孩子按自己的意思来→孩子会更加生气,愤怒。
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做的一系列动作都是在为了解除自己恐惧的点,这一系列动作都是错误的,并且是一环扣一环的。
可以看见,在陪伴中,当开始的行为不“正”后,不调整,后面就步步错,孩子最终就会为妈妈错误的行为买单,最终内心集聚更多愤怒的情绪,孩子的能力成长被搁置得不到提升。
透过故事中的妈妈,能够看到之前自己也是用这样的模式和孩子在一起的。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孩子,而是满足自己。
自己没有把念念陪伴成为有个性又能好好遵守规则的孩子。
她去学校,我总是担心她闹事,担心她和小朋友之间发生冲突(害怕别人说我对孩子的教育多不好)→和老师和小朋友之间冲突发生(我的担心真的就会吸引我担心的事情)→听到事情发生,我内心排斥,不做详细了解,下意识就会认为这一定是念念的问题→孩子找我诉说时,我就会说教她→她生气,不服,愤怒→我继续对抗,为什么发生问题的总是你?你会被别人欺负吗?→她更加愤怒不服,对抗→关系恶化,不再信妈妈。
我看见,很多时候,“爱孩子”、“陪伴孩子”都是一句口号,做出的行为都是反其道而行之的。
没有把孩子陪伴成自己想让她成为的样子都是有原因的,都是自己通过一个个连环错误精心“训练”出来的。
我看见,在担心和恐惧时,人就和错误在一起了,顺着错误一直往下,最终得到一个错误的反向的结果。看不见孩子身上正向的、积极的特质,也忘记了当下妈妈的身份角色,妈妈应该做什么。
因此担心、恐惧是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唯有清楚地知道自己可以做什么,带着问题找正确的解决方法,才有可能帮助到孩子。
(二)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是孩子能力成长的契机。
这个故事中,安迪晚上喝了三碗小米粥,妈妈担心他尿床。为什么担心?是因为安迪还不具备不尿床的能力。到这里,妈妈是没有意识到孩子是需要自己陪伴孩子提升这方面的能力的,妈妈的内心,只顾紧张害怕了。
通过这个故事再次看到,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妈妈陪伴他从不会到会的过程。妈妈的身份角色,就是把每一个问题都看作是陪伴孩子成长的契机。遇到问题,多想为什么会这样?怎样做才可以不这样,正确的方法都有哪些,用爱和耐心陪伴他一起学会做到。
(三)姬老师的陪伴中,处处都可见爱的影子。
在安迪晚上喝了三碗小米粥后,妈妈担心孩子晚上尿床。
姬老师的陪伴中:
姬老师:安迪,今天的小米粥是不是很好喝呀?
安迪:是的,妈妈,我喝了三碗。
姬老师:嗯,很好,如果你喜欢,下次妈妈还给你做。
哪怕是孩子晚上孩子有尿床的可能,妈妈仍然能给到孩子爱的滋养和满足。(妈妈这么去陪伴孩子真好,妈妈的身份一直明晰,爱、智慧和耐心一直在。)
在我反复去品读的过程中,我看到和感受到:
妈妈对孩子付出的昂贵的,有成本的东西(妈妈以为的爱:昂贵的玩具,眼花缭乱的各种名目的礼物,过程以吃喝玩乐为特点的到处旅游,一个接一个让孩子不堪重负的补习班...),要么滋生孩子更大的欲望,要么给到孩子更大的心理负担。
而真正的希望孩子内心的爱和陪伴,是几乎没有任何成本的,比如:爱、尊重、理解、信任、支持......孩子真正需要的,都是妈妈可以给的,只要妈妈看见并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