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意义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当一个乞丐梦想着一夜暴富时,这即是一种【妄想】,也叫【痴心妄想】。代表一种没有实现可能性的想法。
如果这个乞丐想的是自己正吃着一餐美味的想象时,这也是一种【妄想】,这里的妄,说的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性,而是不符合当下的现实。
如果这个乞丐想的是自己昨天被其他乞丐欺负而忿忿不平时,这也是一种【妄想】,这里的妄,说的是昨天的事已经过去了,但他却纠结在回忆中并因此而痛苦。
而对于生命的觉醒而言,【妄想】的范围则大得多。
比如,我此刻在电脑上打字。——这句描述一般来说是不能称之为【妄想】的,因为这只是对当下【事实】的描述,怎么能说是妄想呢。
可是,对于生命的觉醒而言,如果认为有一个【我】,有一个【世界】,有【电脑】,有【电】,有【电脑】,有【字】,有【打字】,并且认为这些都非常真实的话,那么这种认知就是一种【妄想】。
如果明白这种表述仅仅是一种交流的需要,仅仅是随顺世间规则的需要,而所有这些并没有真正的真实,只是一种名言假立,那么就不再称之为【妄想】了。
这种视角,仅对致力于生命觉醒才有意义,如果不在这个层面说,去说这种说法、这种认知是一种妄想,是没有意义的,也会造成混乱。
另外,【妄想】这个词还隐含着这样的一层含义,即只有当不知道自己在妄想时,才是妄想。如果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妄想,那么就不是妄想了。——注意,这里说的清清楚楚地知道,不是【知识上的知道】,而是【实际体验上的知道】。
比如一个人读过了佛教的书,就可能会知道,【我】是一种妄想。但这时,即使他清清楚楚地在理论上知道自己当下的【我】是一种妄想,也仍然处在妄想之中。只有当他在【实际体验上】清晰地知道了什么是【无我】的时候,这时再来观照【我】,就会清清楚楚地知道,原来【我】真的是一种妄想。
第一次体验到【无我】,是在多年前一次开车时,突然感觉到自己只是一个【看】,而没有了【我】。这个【看】只是一个单纯的【看】,清清楚楚地看着所有的一切,但那个主体性的【我】却消失了,没有【我】,只有【看】——只有【看】在看,而没有【谁】在看。
所以,如果没有体验到【无我】,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我】是一个妄想。因为所有的理解,都是【我】在理解。【我】正在理解,如此真实,怎么能是妄想呢?
关于【我】和【无我】的所有理解,本质上仍然是【我】的理解。只有【无我】状态当下呈现出来,【无我】才能清楚地照见,【我】的确是一个妄想。因为,当【我】这个念头生起时,会被照见,当【我】这个念头消失时,也会被照见。当清晰地照见,【我】的确只是一个念头时,就会明白,【我】仅仅是一种妄念、妄想。
刚开始,【无我】是很短暂的,【我】很快就会重新占据主导位置。所以需要通过训练,让【我】消散,让【无我】重新呈现出来。
然后让【无我】不断地在生命中相续,从点,到线,到面,到充盈一切。
当【无我】成为一种主色调的时候,从【无我】中生起的【我】以及各种【妄想】的浪花,只有在失去了【无我】的【觉照】时,才被称为【妄想】,当依然保持着【无我】的【觉照】,这些浪花就仅仅是一些浪花,随缘而生,随缘而灭。
甚至你还可以主动【想象】,去扮演各种角色。比如你可以创作文学作品,作品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你的想象,也是你的化现。你可以想象一切,可以化现一切,只要始终保持觉照,不迷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