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正在周王朝即将没落之际,中国北方兴起了三个比较强大的民族,即匈奴、东胡和月氏。他们居于大漠苦寒之地,不事农耕,只以放牧为生,逐水草而居。这种生活方式,物质匮乏,注定要与南边的农耕民族发生矛盾。在生产力不足的古代,农耕与游牧的冲突一直延续了千年。
游牧民族以马为伴,长于骑兵,擅长突袭,尤其在平原地带,如入无人之境。而农耕民族多是步兵,面对铁骑明显占弱势。为了阻止游牧民族的侵扰,农耕民族发挥了擅长组织团结的优点,建立了一个个防御堡垒,连在一起就形成了长城。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就先后修筑了长城,主要有燕赵秦等国。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时,匈奴也逐渐强大,在匈奴单于头曼的领导下,先后击败东胡和月氏,成为秦国边境主要对手。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始皇,深感匈奴威胁日重。 于是在公元前215年,亲自巡边,并定下驱匈奴、筑长城、充边地、开交通四项战略。
秦公元前215年
经过准备,由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征匈奴。此次战争的目的在于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匈奴驱逐于贺兰山与狼山以西。匈奴之主力在阴山以西和贺兰山之北,一部分在陇西河套地区。蒙恬先是消灭了盘踞在河套地区附近的敌人,再分兵二路,攻打狼山和贺兰山。匈奴败而远遁。
秦北边
蒙恬既胜,乃着手修筑长城。西起临洮,东至辽东,长万余里。长城的修建有利巩固了中国的边境防御,后世出击北境亦可作为后方补给点,对保护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