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雪老师讲述她和女儿真如的故事,正好也是我们读书会开启共读《发现母亲》之时。读着王东华老师对母亲的诠释和张雪老师身为母亲的感人故事,更让我明白了母亲一词深刻的含义,和母亲的格局的深远意义。
正是因为母亲曾与孩子们血肉相连,母亲的角色便不可替代。在孩子的教养上,母亲都承担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以小及大,从小家到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母亲的影响,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命运,也关乎着一个社会的发展。
当我们成为母亲的时候,我们会不自觉地去复制自己的原生家庭。而每一个原生家庭中或好或坏的风格,都会自然而然地传承到下一代。当我们去寻找自己在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总能在自己原生家庭中或多或少地找到影子。然而,我们也正在塑造孩子们的原生家庭。纠正以往原生家庭的问题,就取决于父母的觉醒和不断的学习,而这却是一个终身成长的过程。
母亲对家庭和孩子的影响举足轻重。人们常常说,母亲的情绪就决定了一个家庭的幸福感。而听张雪老师的分享,更让我坚信母亲的格局,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也决定着家庭的未来。
张雪老师是一位自小熟读经典儒雅的女性,她在年轻时经历了婚姻和与子分离的很多痛楚。在第二段婚姻开始时,她面对的不是一个活泼开朗的继女,而是一位有轻度自闭,身材矮胖,与亲生父母关系很差,八年未叫过一声爸爸的女孩。她用心和孩子交流,给孩子讲了很多历史名人、大学圣地等著名故事。这些先贤的故事,让孩子的心一点点融化,拨动了孩子的心弦,让孩子有了励志的萌芽。她坚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备独特的潜质,平凡的孩子也有无限的可能。
当女儿立志去考华师附中读高中时,她紧紧抓住女儿这个灵动美好的念头,和女儿一起浇灌这颗梦想的种子。她告诉真如,如果想上华师附中,就必须做出改变,并有针对性地帮助真如制定了4点规矩:
1.不看电视,多读书;
2.选一项喜欢的运动项目;
3.每天早起半小时背读;
4.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张雪深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因此要让女儿爱读书,首先就要父母爱读书。在真如坚持每天比原来早起半小时背读的时候,父母也提前半小时早起学习。她常带真如去参观艺术展览、听音乐会,还和她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张雪悉心的陪伴教导和家庭氛围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真如的成长。短短一学期,她就上升到班里的第1名,年级排名也进入前50。初三最后的冲刺阶段,她的成绩跃升为全年级前两名,如愿以偿考上了华师附中。
走进华师附中的第一天,真如问张雪,”考上清华是不是很难?“张雪回答,“考上清华是很难,即便是在华师附中,在年级也要成绩拔尖的同学才有希望上清华。但如果你立志上清华,学习的目的是将来更好地为大众服务,那么上清华的可能性就大很多。”母亲对孩子的推动和鼓励,不是出于孩子自身的考虑,不是告诉孩子考上清华会飞黄腾达,会前途一片光明,而是教导心系他人,胸怀天下。这样的志向是何等得高远和宽广,让孩子不会局促于小小的自我中徘徊。一个宽广的志向不会让孩子面对暂时的困难而举步不前,一个宽广的志向会让孩子有更高的视野和动力去实现大我。
张雪建议女儿跑步。并鼓励女儿为考上华师附中、为梦想而跑。“当一个人认真做一件事时,往往会从中获得意外的收获。跑步带给她的不是一时的进步,更是思想、态度、行为乃至于性格的转折。这一点甚至是我始料未及的。” 每天一小时的跑步,听上去是占据了很多孩子的时间。对于现在孩子们繁重的学业,一小时是那么的宝贵。但是这样的一种坚持,不但没有耽误了真如的学习,更让她拥有强健的体魄和意志,让她的学习生活更加高效。这样好意志和身体的基础,无论是清华的本科,普林斯顿大学的硕士,还是芝加哥大学的博士,都伴随她一生,使她面对困难而不屈服。
这让我想起,我小时候其实也没有太多的运动爱好,就是单纯喜欢跑步。我喜欢长跑,喜欢那种当无法进行下去又不得不坚持,累得已经到了极限却也不得不拼尽全力走冲向终点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有时也会影响着我在工作和学习上。当面对困难,想放弃却又不能放弃,又继续往前一直走的那种状态。老大近来逐渐长胖,而随着六年级学业的加重,运动也少了很多。我一直埋怨孩子为什么不去给他报的篮球训练课,也纠结到底他该怎样将运动这件事进行到底。
听了张雪老师的分享,我仿佛豁然开朗,其实具体的运动项目不过是一种形式,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运动,只要保持运动坚持不懈精神,就能拥有运动带来的厚积薄发的力量。所以我就希望带着老大一起跑步跳绳,将运动这件事坚持下来。
自己的事自己做,是张学老师给孩子另外一个重要的人生礼物。真如从小没有一个整理自己内务的习惯,各样的生活也是非常随意。但张雪老师这位伟大的母亲,非常注重孩子的培养习惯,培养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哪怕是开始用零花钱激励的方式,让孩子每一天把自己的内务整理好,一段时间后孩子不仅学会了整理自己的内务,还学会了理财。
纵观张雪老师对真如的教育,其实她就是抓住了最关键的几点——”三心二习惯“,即敬畏天地圣贤心、孝敬父母师长心、感恩万事万物心,以及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三心两习惯”
我们常常在各种内卷中的焦虑,在各种竞争中乐此不彼地中奔波,在对孩子输赢的担忧中徘徊。其实大道至简。孩子的教育中要抓住的就是这么几个关键。而在这几个关键的执行中,起决定作用的就是母亲的格局。
在现实中,很多时候父亲因为生活的压力和需要,常常不能在岗,父亲不能对孩子的教育亲力亲为已成为这个社会的常态,而教育孩子的责任自然落到了母亲的身上。有的孩子称妈妈就是“絮絮叨叨、叨叨絮絮”,而父亲则是精神领袖,人生指引的航灯。付出和反馈往往不成正比,我们不能不反思,是什么让我们陷入了一个这样的怪圈。母亲面对孩子这样的反馈是委屈的,然后委屈之余,却又为母则刚,又很坚定地继续挑起教育的大梁。
母亲的格局的确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一个苛刻的母亲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使其变得自卑;一个包容的母亲会给孩子勇往直前的勇气和信心。有时我们会在乎孩子一两分的得失,殊不知这样的计较会让孩子丧失了诚实面对自己的勇气和努力的信心。一个母亲如果没有足够高的格局,很可能就成为孩子的天花板,让孩子成为无法超越母亲,而却又令人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个体。
而达到一个理想的格局,就是要求我们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修正自己并做出改变;抓住教育的核心和本质,顺应孩子成长不同阶段的需要;为孩子树大志立爱心,让他们学会胸怀天下,格局高远;让自己成为一个有广博胸怀的母亲,让孩子拥有一个广博的心灵世界。
张雪老师教子成器并不是偶然。智慧的老师曾说过,家长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家庭是复印机。她从小受父亲儒家思想的影响,一生与人为善、以诗书为伴,不论顺境逆境,五十余载,从未改变。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女子德育教学。
她说:“本人愿把余生的精力、时间和爱全部用来栽培贤、良、贞、静的女子,因为女子是生命的源头,源头清洁,水流不浊。这也是安身立命,兴家旺族,天下太平之根本。”
这便是母亲应有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