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1 我不知道如何帮她
【摘录】
1参与讨论,给自己确定的任务并不是单纯的“开药方”,而是和老师们一起学会思考,学会在翔实材料的基础上思考,学会有逻辑地思考,学会科学地思考。
2发现多数人的思维方式有两个明显而巨大的缺点:一个是“感性色彩”。第二个是缺乏逻辑性。
3这说明他们很少体验追问和反驳,说明他们很少在头脑中追问和反驳自己,没有此种思维习惯。
4许多中小学教师的发言十分缺乏研究精神和研究色彩,话语总是浮在事物表面,深入不下去。
5我们只有真正了解了孩子是什么“材”,才谈得到“因材施教”。
【反思】
这则案例给我最大的感受则是教师药学会追问。当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要着急着用自己的经验去解决这个问题,而要先了解学生出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然后究其原因去因材施教。正如作者所说,很多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很多时候是想当然的,而不是说去一个一个的发现问题的原因,要学会追问,学会思考,学会科学研究教育。
案例12 班主任应该多一双眼睛
【摘录】
1因为教师只看见了学生“在我面前”的表现,没有看见学生的真实面。
2在很多情况下,与其说学生喜欢骗老师,不如说老师喜欢自己骗自己。
3这种自我欺骗最直接的好处是缓解教师本人的焦虑。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教师的自我安慰方法,我把它称为“心理止痛片”。
4教师个人的教育目标与真正的教育目的并不总是重合的,教师最容易犯的错误之一就是误把自己的目标看成客观教育的目标,那是一种自我中心。
【反思】
这种案例给我最大的感受则是看问题要全面。教师在面对问题学生的时候,要学会用两双眼睛看问题。一方面看到学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要看到学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正如文中作者所说,学生的保证书其实就是我们教师的自我安慰书。在我们教学中,怎么可能是帆风顺的呢,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学生。但是如果我们总是在学生出问题之后让写保证,然后就不了了之,那么学生很有可能还会犯这样的错误。只有发现学生犯这个错误的原因,辅以智慧的方法才会充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让自己不再焦虑。
案例13 学生在家号啕大哭……
【摘录】
1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随着长期不见效果而慢慢减退。
2当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他们从老师那里得到的通常是两种东西:批评和空洞的鼓励。
3在学生找不到路的时候,空洞的鼓励形同讽刺,只能使他更迷茫。
4如果你承认教育是科学或者教育有科学成分,那你恐怕就会为这种普遍的“情绪化教育”现象担忧。
【反思】
这则案例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教师要进行研究型教育,而不是情绪化教育。当面对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情绪化,不要着急。要试着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