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坐在小区的楼下,晒着太阳,凝望着天空,温柔的秋风穿过发间,吹拂着脸庞,沐浴在阳光下,耳机里放着喜欢的音乐,心中感到无比的满足和温暖。
看着儿子女儿玩耍时那开心的笑脸,我更是感到知足和幸福。
相比那些被隔离在外,不能与家人相守的人,我们虽也被限制,但已经很幸福了。
因为,我们还可以感受风,感受阳光,感受蓝天白云,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
忽然心生感触:与古人相比,我们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多的娱乐方式,应该更懂得珍惜和满足。
然而,恰恰相反,现代人却是更空虚,欲望更深,更不知足,更不幸福。
为什么呢?
古人资源匮乏,虽有琴棋书画诗酒茶,但那也只是少数文人可以享受到的精神生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很单调的。
不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日三餐而已。
比较少了,烦恼就少;需求少了,欲望就少。古人活得更简单。
现代人想听个音乐,看个电影,吃顿美食,唱个歌,随时都可以办到,但于古人而言,却是奢侈的,不容易办到的。
古时候,也只有皇族,贵族才能享受到这些娱乐方式,而且还十分麻烦,劳师动众,像是请个戏班子啦,看个舞蹈表演了,听个小曲啦,看个杂耍啦,听个说书了等等,并不能随时可享。
然而,现代人一部手机就可以搞定。
生活方式先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却更远了。冰冷的机器虽然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并不能带给我们温暖和幸福。
易经讲阴阳之道,一阴一阳,一正一反,万事万物发展到一定阶段,一定有它好的一面,也有它不好的一面。
这是自然规律,无可避免。
我们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力量是很微小的,不可能改变自然,只能顺应自然,顺应规律,尽人事,听天命而已。
看懂这个,我们就只能在自身上下功夫,以修行的方式达到天人合一,顺应天道。
我们阻止不了手机的产生,毕竟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我们却可以控制使用手机的时间。
给自己规定一个时间,到时间就放下手机,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书,练字,画画,烘焙,做手工,运动,陪家人聊天等等,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啊。
想办法让自己静下来,专注地做一件事,你就会感受到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这是手机给不了的。当然,前提是需要有自控力,有自律性的。
古人没有那么多外在环境的干扰,自然欲望也就少一点,平静多一点,过着那种简简单单的田园生活。
其实,现代人早已不堪重负,极其渴望古人那种返璞归真,简单闲适的生活,要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逃离北上广,回归小城市,甚至归隐山林的人了。
这也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当城市太拥挤,太多噪音,太多诱惑,太多干扰,势必会有人承受不了,不堪其扰,想要逃离。尤其是那些有灵性,有佛性,喜欢艺术,喜欢创造,向往自由的人。
同一片天地,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宇宙,古人与现代人,却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
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片地,所不同的,是生活在这片天地上的人。
历史轮回,事过境迁,虽然时代不同了,但人的本性是相同的,都是想要追求快乐,自由,健康,平和与幸福。
时间无法倒回,我们也无法回到古人那个年代,但我们却可以学习古人那种淡泊的心态和俭朴的生活方式。
焚一炉香,煮一壶茶,听一听雨,观一观星,插一束花,捧一本书,粗茶淡饭,三餐四季。
就这样消磨一整天,也不失为一种幸福。
前两天听庄子的故事,说他面黄肌瘦,以卖草鞋为生,三餐不济,一生清贫,即便如此,他也甘之如饴。宁可放弃唾手可得的荣华富贵,也不愿违背内心,做一个没有精神自由的人。
不论是庄子、孔子还是苏格拉底,不论是苏轼还是陶渊明,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学家都一生过着最清贫的日子,却拥有着最富有的精神,最高贵的人格,最宝贵的智慧。
他们的伟大,实在值得我们现代人深思,反思和学习。
欲望的根源就在于:想要的太多,知足的太少。
在满足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后,如果不去追求更高的精神需求,那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呢?
前两天读到周国平的一篇文章,里面的一段话非常有人生哲理,感触颇深,分享给大家:
“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心灵的财富也是积累而成的。一个人酷爱精神的劳作和积聚,不断产生、搜集、贮藏点滴的感受,日积月累,就在他的内心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宝库,造就了一颗丰富的灵魂。
在他面前,那些精神懒汉相比之下终于形同乞丐。精神乞丐?可是精神的财富是可以乞讨而得的么,哪怕拥有者愿意施舍?
何况,物质上愈是贫穷的人就愈知道金钱的价值,认识精神财富的价值却需要精神的眼睛,而精神贫乏的人必定也在精神整体上发育不良,他的精神眼睛是盲的,甚至连乞讨的愿望也没有。”
这段话极尽的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批判,表达了对那些没有精神追求的人的蔑视,言语毫不客气,发人深省。
我想,作家的职责就在于此吧,敢于揭露真相,揭露人性,批判人性的弱点,实事求是,尽情抒发内心的情感和情绪,并引导无知愚昧的人们走向正确的道路。
因为,他们是有智慧的,是有深度思想的,是通透的,是理性的,是有精神追求的。
他们的世界很简单,就是徜徉在文字里,徜徉在思考里,徜徉在灵魂里,并且乐在其中。
这是其他人所不能体会的。
抒写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作的快乐,只有他们可以体会的到,而且那是一种高级的快乐,深度的快乐,有意义的快乐。
同样,也是一种幸福。
我渴望成为一名作家,并不只是渴望这个身份,而是渴望这个过程,渴望他们从事这份工作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因为,一个好的作家,一本好书,可以影响很多人,可以给人带去思考,带去智慧,带去能量。
不管能不能成为作家,我都已经尝到了写作的快乐,思考的快乐,创作的快乐和精神世界的满足。
能够成为一个内心富足的人,我认为,更有意义,更加幸福,更值得追求。
因此,相比古人,现代人更应该懂得珍惜所拥有的,因为,古人的智慧已经留给了我们了,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借鉴和学习的机会,这是比任何东西都珍贵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珍惜吧,现代人。认真向古人学习吧,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