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学初,听到学生们朗读课文,字字句句,腔腔调调,都觉得缺乏一种美感。刚开始,学生齐声读书如念经,读的人昏昏欲睡,听的人摇摇欲坠,毫无节奏、力量、情感可言。于是,让他们高声朗读,调动自己的情感和力量,然后你看到好多孩子扯着嗓子,两颊憋得通红,然而他们不亦乐乎,声音像扫把星一样,拖着长长的尾巴,从你耳边呼啸而过,穿透耳膜,震耳欲聋……
可你不能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只能亲身示范,句句领读,那时候,我就下定一个决心,今年要在课堂内外下功夫,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素养。要想有所提高就要从个体入手,通过观察,我发现每个人自成一“家”,各成一“体”。
有的学生手指指读,朗读课文就跟炒豆子一样,从他嘴巴里发出的字音、字词就像在炒锅中蹦蹦跳跳的豆子一样,不受控制,毫无章法。
有的学生张口读书如登天,这部分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不爱动口爱动手。齐读时感觉像是全班同学齐奏一曲音乐,可还是有一部分“东郭先生”混在人堆里察觉不出来,可你盯着他的“口型”,便能发现问题,一定是口不对文。你让他单独站起来独“奏”时,他声如蚂蚁,让你着急上火。
有的学生添字、漏字、改字、串行、跳读、唱读……在朗读时越是状况不断,越是不愿开口朗读。朗读吟诵不应该成为某些学生的负担,应该让他们享受,享受朗读时目、口、耳、心的愉悦,调动身体的感官和心理情感,发乎于心,醉乎于情。
低年级的孩子,如果引着他们走出朗读的“怪圈”,走进享受朗读的世界呢?老师和学生都是需要下一番苦功夫的。为什么我急于改变学生的朗读现状呢?翻开语文教学大纲,关于朗读素养的重要性是这样指示的:“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又如这一段指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因为,朗读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有助于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
朗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就不再赘述。经过半学期的实践和摸索,我感觉班级学生整体朗读水平和能力得到了飞速的提升,现在,朗朗书声润我心田,听孩子们朗读课文变成享受,我已经忘记了开学初耳朵被折磨的体验了。
现把朗读实践中采用的方式方法分享一二,与大家交流探讨。
1. 躬身示范,以声动人。我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优势,在晨诵时诵读一首《赠别》和现代诗歌,先用精彩的朗读打动他们,震撼他们,唤起他们朗读和模仿的欲望。这个方法非常管用,尤其是配上音乐,脱稿吟诵时,学生惊叹的眼神,热烈的掌声,就足以证明有水平的朗读能俘获人心。虽然,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差,领悟能力低,但模仿能力强,我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语音读准,把重音、停顿读好,他们在模仿和感知的过程中,想象画面,体会情感,跟着老师朗读,很多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再抗拒朗读。现在,班级里那几个张口读书如登天的孩子,每次让单独展示时,都是迫不及待地举手,生怕错过了表现自己声音魅力的机会,只要他愿意读,我就会创造机会,让他们示范读,于是,示范读书不再是我的专利,有几个孩子已经抢着包揽此项任务,并且用自己的声音收获了大家的掌声和肯定。
2. 刻意训练,身临其境。在开学初的每一次课堂教学中,我把朗读课文作为重点目标,通过练习读短语、短句子、长句子、段落,让学生明白感叹号、分号、省略号、破折号等特殊标点符号的读法,明白声调、音量、语速、停顿、重读等变化,让学生体会语调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感觉。还记得上学期《刘胡兰》这篇课文,学生齐声朗读时的气魄,仿佛英雄刘胡兰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学生被自己的朗读深深感动了,这种身临其境的朗读气氛,对于他们理解人物的英勇顽强起到助推作用,也深深地感染了我。这学期《彩色的梦》这首诗歌,学生们在朗读“大片的天空,蓝了,蓝——得——透——明!”“小屋的烟囱上,结一个苹果般的太阳,又大——又红!”时,诗歌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从孩子们的书声朗朗中飘啊飘,直抵雀跃的心间。
3. 对比效果,超越自我。当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时的小小进步时,除了欣喜,我还会利用手机音频、视频,记录他们的朗读瞬间,把随意地、毫无章法的朗读和巧用方法,绘声绘色的朗读声音进行对比,当学生听到自己的声音从软件中传出来,便可以分辨优劣,你不言语,他们就知道接下来要带着什么心情和状态投入到朗读中。
[ 4. 语言激励,唤醒自信。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语言的魅力理解和体会还不够深,所以,会觉得朗读就是读者玩,不出声读也没有关系,有一部分学生喜欢默读,喜欢把声音含在嗓子里,教学生运用朗读技巧,可以让这些学生改正自己朗读的缺点,体会正确的朗读体验。但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去创造。 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学生在朗读时表现出来的成功之处进行恰当的点评,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也使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在朗读教学中,除了采取科学的训练方法,还要对学生有等待的耐心。接下来,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唤醒他们的自信和参与的热情,通过自读自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让课堂更具有活力和创造力,我也会利用朗读比赛,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现代诗朗读、故事朗读等不同的朗读风格,提高他们朗读的能力,提升他们的朗读素养,让学生爱上朗读,并通过朗读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震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