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同几个家长聊天,双减后大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学校没有布置作业了,怎么办?以前还可以作业的理由让孩子学习,现在仿佛都没有逼孩子的借口了,当然娃们也不会听话照办,乖乖学习。

倡导的是减负,可家长的心理负担一点没减,反而更焦虑了。焦虑的源头在哪里呢?都在担心这样减负下去,等到高考时才发现跟不上了,怎么办?考不上大学,怎么办?字里行间都是对娃未来的担忧,目前除了鸡娃好像也只能鸡娃。
要想解决做,让我们来看看《郑渊洁家庭教育课》这一本书。也许在这里能找到想要的答案。
1.父母合格,孩子才能优秀。
家庭教育不是管理而是示范和引导,作为家长,你希望孩子做到什么,你就演示给他看,他自然而然会模仿你,这个效果特别好。
作为父母都应该学做演技派演员,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我们就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比如有家长特别头疼,孩子不爱看书怎么办呢?那首先我们是否可以试试看,先让自己爱上阅读,哪怕你不爱阅读,我们也做一个演技派的演员,下班之后两口子一人捧着一本书,也许几天之后奇迹就会在你身边出现了。
关于这一点我是深有体会的,以前我也为此头疼,前段时间跟孩子坐车去姐姐家,我特意一路上没有看手机,只带了两本书,我和孩子各一本,全程一个多小时我就搂着孩子安静的看书,刚开始孩子还很抗拒,不愿意看自己的书,看着看着开始主动翻开包把书拿出来阅读了。
2.学渣成为成功人士?
家长们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此提早过分的给孩子注入各种知识。在这本书中,郑老师强调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方能赢得人生,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如果将读书比喻成一场马拉松,那我们前期就不要跑太快。因为长跑的秘诀是保存实力,这和孩子学习知识的道理一样。
提前学习,当孩子没有一定的阅历时,给其灌输与年龄不相符的知识,孩子没有生活经验,对知识的感悟不会深刻,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厌恶。
衡量教育是否成功不是看分数,而是看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越来越大,还是越来越小,如果受教育者对所学知识兴趣越来越大,说明教育成功了,反之则相反。

文中,郑老师提到他对女儿制定的方针是小学保持跟跑状态练习追功,就是追赶的功夫,初二开始发力,高一开始超越,高二领跑,高三夺冠,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欲速则不达。
3.在学业中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我们要分析什么技能,在孩子长大后工作时能抵消孩子的低学历,或者不是名牌高校学历的劣势受到上师老板或者同事的青睐。
作为父母应该想办法让孩子写的一手好文章,方法是让孩子爱上阅读,阅读的书多了,孩子应该具有了用笔记录自己对世界观察的愿望。再看了孩子的文字后,如果家长由衷欣赏和赞美,也会引发孩子对写作的兴趣。
4.孩子的未来怎样才算成功?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终生有成就的并不是学霸,并不是金字塔塔尖上的那几个人,而是在中等偏上的这个部分。就是我们经常说的85分到90分这个区间的人啊,他们的整个一生的成就是比较好的。
首先他们没那么焦虑,心理健康,其次也没那么竭尽全力,没那么透支自己。既能愉快的生活,又能愉快的学习,他们始终保持着一份活力啊,还有一份潜力。

等到他们真正发力的时候,他可以源源不断地向外释放能量,这些人才是真正的人生。
所以说人生的成就,跟你考试的分数有相关,但不是100%的绝对的相关。人生的成就来自于你的思维格局,眼界,人品人格,心智的健全程度。
这些才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成就。而我们中国家长往往短视,我们总认为学习好,考个好大学,将来就人生顺利了。

文中郑老师举到了自己的例子,他只上过小学四年级,最终却成为了全中国家喻户晓的的童话故事大王。所以家长们,学校有没作业,你觉得还那么重要吗?
5.给父母的忠告。
不要让孩子成为家庭的中心,如果孩子认定自己是家庭的中心,他会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成绩是全家最重要的事。
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使得孩子从小适应了当核心的日子,孩子成年后总会离开家庭,他对不是核心的日子会无所适从,不能适应这个落差。

父母应该做的是让孩子清楚感觉到家里每个人都在忙自己的事业,同时作为监护人呵护他成长,这样做也是培养孩子的追赶的功夫,孩子认为家里其他人由于年龄原因跑在他前面了,他会暗暗通过努力学习追赶家人。
最后以郑老师的话结束这篇文章:合格的家长的标志是保卫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自己挑,给孩子构建一个轻松惬意的人生。不合格的家长的标志是保卫家族,创造荣耀的重担让孩子挑,自己则不思进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