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3 《哲学家的那些事儿》1906

康德13岁丧母,22岁丧父,在回忆起父母给他留下的遗产时,他曾经动容地写道:“我(出身技匠阶层)的父母非常诚实、道德高尚,而且举止有礼。他们没有为我留下财产(但也没有留下债务)。然而他们给了我一个从道德的角度而言最佳的教育背景。每当我念及于此,内心总是充满至高的感激之情。”

仔细琢磨其中的遣词造句,我们就会发现,康德只是强调了父母的个人品性,却只字未提他们的宗教背景。康德的父母都是敬虔派的信徒,这是新教的一个分支,也是当时哥尼斯堡占据主导地位的一个宗教流派。

所谓敬虔派,顾名思义,就是强调基督徒生活的关键在于“敬虔”和“顺服”。然而这种敬虔和顺从只是相对于上帝和统治者而言,在面对异教徒和无神论者的时候,敬虔派的信徒往往会因为自认是“上帝的选民”,反而会产生一种特权阶级的优越感。库恩在《康德传》中指出,成年后的康德既厌恶敬虔教徒的“奴性”表现,又反对敬虔教派那种“不可理喻的傲慢”。这样的情感反应很可能在中学时期就埋下了伏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