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成功是如何被复制的?
《左传》里有这么一个故事:卖主求荣的甲与忠心耿耿的乙狭路相逢,注定要有一场你死我活的决斗。按照春秋时期的骑士精神,默认的规则是一人一箭,交替射击,不许扫射,不许闪避,不许穿防弹衣。
所以,先射的人总是占便宜的。
这时候非常吊诡的一幕出现了,乙要求甲先射,而且连射三箭,这是在鄙视甲的箭术吗?非也,乙的理由是“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
意思是说,正义必胜,既然对方是个坏蛋,那么就算给他把重机枪,也不可能射中自己。
故事的结局果然如此,甲先发三箭,连乙的衣襟都没碰到,而乙一箭就结果了甲的性命。
这个故事当然是宣扬了正义的力量,但同时也提出了一个挑战,乙的这份信念会让他在以后的每一次决斗中立于不败之地吗?假如真的发生了百战百胜的情况,又会不会动摇你的三观呢?
事实上,这种大胆的假设并不罕见,原理也很简单,就是一套被称为“倒金字塔骗局”的概率游戏,我们将这个过程放到实验室里会看得更清晰。
德国作家罗尔夫·多贝里就设计过一个类似的思维实验,假设把股市上的人换成一百万只猴子,让它们随意买卖股票,那么一年后,将有一半猴子赚钱,另一半亏钱,亏钱的请出,赚钱的继续。依此类推,十年后大约会剩下一千只左右的常胜将军,而二十年后则会诞生一位猴子界的股神,且不说它赚了多少钱,至少在二十年的投资生涯中,它从未错过。
如果,我们把过程省略,直接给你看这只猴子的成果,你会不会把它当成孙悟空一样来崇拜呢?
02 实践并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谓成功,其实是由极少数我们所能认知的因素以及无数超出我们认知能力的因素合力完成的,仅仅是因为人类需要一个简化之后的世界,才信心满满的要从每一件个人成就里梳理出一些一目了然的因果关系。而历史,也是由记录者通过他的个人视角过滤之后传播给我们的。
再来看一个故事。
还是《左传》,刚才故事的主人公叫子伯季子和许公为,下面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叫子产。
子产是郑国的执政官,有一次到晋国去访问,刚好碰上晋平公生病,于是晋国的执政官韩宣子就向子产请教,领导已经卧床三个月了,我们把所有该祭祀的神明都祭祀了一遍,可病情反而加重,最近领导又梦到黄熊入宫,这到底是个什么鬼?
子产说,晋平公是个好领导,你韩宣子也不错,所以这绝不是鬼怪作祟。古时候,夏朝的始祖叫鲧,被尧帝给杀了,他的魂魄就变成黄熊,作为夏朝祭祀的神祗,后来夏商周三代都保留了这个传统,你们领导恐怕是把他忘了吧。
晋国人于是祭祀了鲧,晋平公的病也就好了。
以我们现代的知识水平,当然会说子产的药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如果故事是真的,那也是一种巧合,最多是发挥了安慰剂效应。但是,事情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吗?
子产是谁?并非神棍,他可以算是整个春秋时代最为博闻强记的君子,连孔老夫子都很崇拜他,子产所说的那套理论,其实是关于鬼神的知识体系,而类似的故事也充斥于《左传》所呈现给我们的春秋世界中。换句话说,全部二百四十四年的春秋历史,就是用这样一套知识体系来解读的,条例清晰,逻辑自洽。如果你去通读子产的生平,你会发现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鬼神知识一次又一次的解决了不少棘手的难题。也可以说,子产的真理,已经被无数次成功的实践检验过了。这不但使他更为自信,也为他赢得了更多的粉丝。
03 相信什么真的很重要吗?
看完了以上两个故事,我们会发现,真正帮助成功的,在主观层面上并非是什么知识、勇气、技能,而是套路和自信。
正如理性是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存优势一样,非理性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有数据显示,虔诚的宗教信徒总能比普通人更容易挨过各种生活难关,自杀率也明显比普通人低。至于他们信仰的是上帝、如来佛、牛顿还是鹿晗,并不重要。
下面我们来看今天的最后一个故事。
说有一位喇嘛路过一座山村,发现一间破败的茅草屋中放出光明,显然,这里面住着得道的高人。喇嘛极为虔诚的登门拜访,发现屋里只有一位老婆婆,她年轻时学习了六字大明咒,于是天天念诵,至今三十多年。
喇嘛先是表达了一下敬佩之情,然后也指出了老婆婆的问题,可能是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她把“唵嘛呢叭咪吽”的最后一个字念成了“牛”,喇嘛出于好心,纠正了老婆婆的读音,然后才放心离去。
数月之后,喇嘛再次路过此地,发现那件茅草屋的烁烁光辉已然不见,喇嘛大惊失色之下,想了一个主意,又去对老婆婆说,我之前只是试探你的诚心,其实你原先的发音才是对的。果然,茅草屋又重现了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