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这表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
“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这表示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需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为了目标而坚持不懈,甚至付出巨大的努力。
“得”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这表示经过长时间的探索和努力后,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突然发现成功的喜悦。
读书的三重境界,符合古学的小学,大学的通义。古人治学讲究“厚积薄发”,所以第一阶段,重点在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是看,要博览;其次的阶段就是要思考,论语中讲“学而不思则罔”。看了那么多东西,就会互相比较,和自己的经历比较,就有所得,就外显“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然而,最终的成就要返璞归真,也是大学中说的“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也是老子中的“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学习的最后是体悟自然的规律,顺应于这个规律“从心所欲不逾矩”。
初能望文生义,死记硬背,可小成。
进能变通运用,巧舌如簧,有一得。
终能深入浅出,知行合一,方大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