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7 星期三 阴
非常喜欢宋代诗人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中的每一句似乎都能够和我们的教育教学不谋而合。每个学生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关键在于你从哪个角度去看。而我们的教育者之所以不能了解到教育的真面目,恰恰是因为没有“跳出教育看教育”。
我们先来谈一谈这样一位女教师。曾经的她有热情,有耐心,有自信,充满了对理想教育的憧憬。但随着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她在这一过程中陆续经历了一些让她头痛的事情,因找不到解决的有效方法,心里压抑、焦虑,而导致这些问题被无限放大,使得消极情绪占据了主导。此时,假如她能用一颗平常心去接受正在犯错的学生,了解分析这些学生如此“表现”背后的因由,正确看待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长期性,我想,她的心里就会激发出一股探究教育、挑战自我的正能量。
众所周知,学生的年龄在慢慢增长,他们的心理和行为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我们总是在与不同年级、不同年龄、不同性格的学生打交道。人的成长是有规律的,是循序渐进的,如果没有关注到教育对象的进化,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正在成长中的学生,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就会表现得大失所望,不知所措。同时,也会由于没有应有的心理准备,接二连三的突发事件的打击直接就摧毁了先前在心中建立的一切美好的教育幻想。被现实打脸的感觉,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一样,曾经的热情、耐心和自信一下子坍塌了,突然之间找不到心灵依靠的港湾,难以承受之下,引发的是消极情绪的泛滥。
这些失落、无奈、彷徨、焦虑的负面情绪,在我看来,实际上是一个有责任感的老师经常会遇到的问题。如果她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漠不关心,是不可能出现“消极情绪放大镜”这种情况的。正因为她想把孩子们教育好,但一时之间又困在这个局里出不来,才需要得到心理的救赎。
学校也是一个小社会,老师们也会遇到很多不顺心的事,或是学生不听管教,或是考试排名靠后,或是家长沟通不利,或是与同事发生争执,或是不赞同领导的分工……每天,难免就会有摩擦、造成隔阂、遭遇挫折、受到伤害。可是,当我们把时间和精力都关注于这些事情上,教育的美好就会在我们的脑海里逐渐消失。当现实与理想差距太大,形成了我们难以跨越的鸿沟的时候,这个打击就会是深刻的,甚至让我们怀疑自己当初投身教育的初衷是不是正确的。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一书中说:“钝感虽然有时给人以迟钝,木讷的负面印象,但钝感力却是我们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钝感力”意为对周遭事务不过于敏感的能力,它强调的是对困遇的一种耐力,是厚着脸皮对抗外界的能力。它仍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让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烦恼,不会气馁,恰似一种不让自己受伤的力量。
而要从困境中走出来,活成自己的样子,靠的就是钝感力。那么,怎样实现“自我救赎”呢?首先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坚信每个学生的本质都是向善、向上、向美的。问题只是暂时的,自己不过是目前还没有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已。其次,要熟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规律,观察他们的行为,分析行为背后的思想,找准解决问题的根本,找到突破点,避免事倍功半。再者,要时刻掌握班上的舆论风向,了解一些“出头鸟”的动向,及时引导正确的班级舆论导向,防止不良言论的传播和扩散,利用集体的力量进行管理和监督。
另外,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个人道德修养和育人水平,拒绝粗暴地对待学生,要把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做细致。不要指望一次两次就会取得好的效果,要走进学生心里,唤醒学生的自我认知,帮助他们构建自我成长的自律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我们通常习惯于把学生置于接受教育的一方,而很多时候,学生也可能成为我们的老师。“教学相长”“教育相长”,说的都是我们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而后在改进中不断进步的结果。每一次的教育难题,对大家来说,就是一次有益的考验,通过了这个考验,你就自动地得到升级。量变的同时,你教书育人的能力自然而然就得到了提高。
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你强它就弱。打破消极情绪的围墙,放空自己,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思考。相信只要一步一步地脚踏实地,终有到达目的地的那一天,不要害怕耐心地等待,每一次微小的、看得见的付出就缩短了迈向成功的路。
坚守当年走上三尺讲台的初心,坚信教育的未来更加美好,坚持诲人不倦,做一个内心坚强的老师,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不做消极情绪的奴隶,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 你就会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美丽,就会明白“不识教育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事中”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