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建议还是纸质书更好。
纸质书一打开,正文前面第一页,有一张地图样的画,类似于地铁,它把从1870年印象派出现,开始讲讲讲,然后一直到今天的当代艺术,等于是给整本书做了一个进度条。
原来是仿照伦敦地铁的样式做的。
他把一个半世纪的所有的流派和这些流派里面的代表艺术家,融会贯通到,这样一张图上,帮助读者有非常清晰的认识。
比如,从印象派到后印象派,它的流变是怎么过去的;两个之间接攘的部分,有个艺术家正好在这个点上,每一个流派里,有哪些代表性的艺术家,他们在这个图谱里面的坐标里是什么样子的,都会在这张图里面详尽标注。
整张图,翻开之前,有一句话: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
单看这句开头,还挺酷。细节场景和人物的故事,随着时间的流动去讲述,让一窍不通的小白也能看进去。
所有这些,都体现着文学作品关照着读者的贴心服务。
话和图也许代表着作者的寓意吧,希望读者能够跟他一起上这辆一百五十年的艺术史列车,游览这一百五十年的艺术历程。
书中的艺术家——大部分现代艺术俱皆过时了,包括当初最勇敢的作品、最离奇的念头。人活不过时间,我真不愿承认:从毕加索到劳申伯格,马蒂斯到波洛克,康定斯基到极简主义……如今回看,多么陈旧啊,一百五十年过去了,只有几个家伙非但不过时,而且越来越耐看,他们是憨人塞尚、疯子梵高、笑眯眯的杜尚,还有,白痴般的安迪·沃霍尔。 (陈丹青)
基于很早之前只接受中学美术课的教育,和后来自己的喜好理解,我想当然地认为艺术应该是高雅的、美的,别致的,被我仰视的。只有那些被美术馆、艺术院校、艺术评论家、画廊经济人承认的,才能称之为艺术作品。
艺术的界定,它首先得被一个权力机构承认,高高在上,进入一个圈子,普通人喜不喜欢没有关系。
其它的呢,就是伪艺术,或者是亵渎艺术。
读完,我才发现我错了,首先我喜欢的这一类,是叫古典艺术,是这条艺术长河里的很狭窄的一部分。古典艺术为什么那么美,给人带来愉悦,是因为艺术家画的这类作品用于服务,为了讨好当时的贵族阶层,其实跟现在,高级点的设计师迎合权威客户,没什么两样。
安格尔的作品 《泉》画了有26年,触到了古典艺术的天花板,众人都服了,人最美也就画成这样了,那后来的艺术家怎么办。
《泉》完成后,据画家说,当时同时出现了五个买主,有人简直向画家猛扑过来。 “他们争执不休,我几乎要让他们抓阄。” 1857年,《泉》被迪麦泰尔伯爵收购,成为私人藏品。这位伯爵死后,根据他的遗嘱,他的家属于1878年将此画赠给国家,成为巴黎卢浮宫内又一镇馆之宝。
后来的艺术家只能改道,另辟蹊径。
如果把现代艺术放置在中间,它前面是古典艺术,后面是当代艺术,它讲的只是中间的这一段。
150年,一个半世纪。
除了知道现代艺术整个发展过程,我看到的它其实是一个不断反叛权威的过程,不断追求自由的过程,他要表现自己的感受,眼中的世界。
当看到后现代那些扭曲的、支离破碎的甚至荒缪夸张,绝望呼吁的画,我不禁陷入了沉思,世界变得绝非你我的看见。
跳脱了画,好像更多的是精神的宣泄。
如果我们还能从一百五十多年前莫奈的《日出》梵高的 《星空》中,依稀辨认出艺术 “原来 ”的模样。那么,150年后,安迪•沃霍尔的金汤宝罐头、达米恩•赫斯特的腌制鲨鱼,还有翠西•艾敏乱糟糟的床,足以让我们看到艺术其他可能。
回顾现代艺术一个半世纪的反叛之路,我们见证了一代又一代如何变得愈反叛、大胆和混乱。
这背后,是艺术家对 “ 何为艺术 ” 的无尽追问,是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回应与抵抗,这种故事仍在继续……
<未完> 风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