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刚看完阿娜伊丝的日记体小说《亨利和琼》,写了点读书感受。今天不恰的是在读一本由《天涯》主编王雁翎写的散文《不能朗读的秘密》,第一篇文章就是《安奈伊斯的双重生活》,开始并没有意识的到阿娜伊丝与安奈伊斯是同一人,看到后面,才发现仅仅是因不同译者音译上略微区别所致,真是无巧不成书!
在此文中主要介绍了阿娜伊丝的双重生活:一生除了有两个丈夫。还有错综复杂的感情生活,甚至还有与父亲的乱伦之恋,当然也包括在《亨利和琼》这本小说中提到的情人亨利和他的妻子琼的同性恋。由此,不难看出,阿娜伊丝情感生活的道德紊乱和复杂程度。据说他还是身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女性主义先驱。这一点,由她的日记以及她的真实生活可以佐证,不难看出,在思想的前卫上可谓是极其超前的。文章认为“在她看来,(生活的混乱不堪)这是‘渴望成熟’的表现,她对生活怀有强烈的认知愿望,想在有生之年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已达到自我生命的最多体验。这似乎是很多女性写作者隐秘的渴望和冲动。”这种说法与阿娜伊丝想在文学有所成就如出一辙,也如李杰在《亨利与琼》的前言写到“她(阿娜伊丝)只是认为性是爱的自然延伸与升华,性爱可以使人的想象力获得解放,从而激发出作家的创造力,使这个疯狂而冷酷的世界获得‘炽热的血,圣神的完美’。”殊途同归。还和阿娜伊丝自己的女性文学创作观点是一致的:“女性从来没有把感情、爱情、性行为分开。”这三者即性、女性文学创作、想象力在阿娜伊丝看来是不可分割的一脉相承的关系。正如王雁翎在文中说的:“她所有的生存活动都是在为写作积累素材。”这一点,在阿娜伊丝的写作前期我觉得并不一定,但是在开始创作后屡屡受挫的过程中,这种意识应该是比较强烈甚至是开始有意为之了。“文学女人的生活通常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作为一个作家,尤其是女性写作者,应该是可以分辨艺术和生活的矛盾和统一,无论如何不可能完全混为一体不分你我的,虽然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艺术毕竟是高于生活的艺术化了的生活。然而,作者提到的“文学女人们实在太热爱爱情,还有一个根本原因:爱情是激发她们生命活力的不可或缺的催化剂。”这一点,我认为,不仅是对女性写作者,对一切写作者均不例外,即使是普通青年哪怕是中学生都是如此,爱恋之中的人有一种神奇的生理作用,对文学艺术的催化与生成自是如来神笔的。
虽然如此,但是,阿娜伊丝在文学创作上并没有成就,一生除了两部情色作品《爱神的三角洲》和《小鸟》,就是《亨利和琼》,基本没有出名的作品。然而,由于在真实生活上多种感情生活体验的多样化、深入化,使得本就在感性上具有先天优势的女性的她更为细腻深刻,因此,在《亨利和琼》这本自传性的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她对在性爱中那种女性个性化的真切细腻与深隐细密的体验,这也许就是她最具有优势的写作资源。因此,不难看出,在即使倾其一生的艺术上追求与写作中,《亨利和琼》应该算得上是她的最为杰出的代表作。而且,我认为,这部作品,是在她竭尽自己在艺术创作上的所能却毫无起色后的“背水一战”,否则不会拿自己“最纯粹的私人写作,是个人精神生活的隐秘领域”(周国平语)的《日记》进行改编创作。正如王雁翎在文中说的:“也许正是因为小说写作上的失败和挫折,安奈伊斯后来想到了出版她的日记。”当然,出版的日记把自己的最为隐私部分包括与父亲的乱伦关系部分删除了的。因为阿娜伊丝曾说过:“当我不能发表作品,我就觉得,我的存在被否定了,这并不是自恋的疼痛。对我来说,这是一种被拒绝的爱。”在这里,可以看出,爱,无论是性爱还是文学之爱,对阿娜伊丝是多么的重要,对文学的爱,也是如此,她是需要各种爱来对自己的肯定。
然而,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说:“安奈伊斯虽然没有当成作家,但她本质上她是个纯粹的文学女人,她多愁,她善感,她有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除此之外,我认为,她复杂丰富的感情生活——双重婚姻,多重关系,分裂的人格也是文学创作的很重要的因素,然而,毕竟在其一生中,文学成绩并不突出,可能是因为过于看重现实生活,比如对爱的过分执著追求,对物质生活的一味体验,对人性多层面多角度的感性分析,诸如事项,正如过犹不及,所以,人生的翅膀太过于沉重,而艺术是需要心灵与精神的飞扬的,因此,终其一生,有资源,有气质,但归根没有艺术提取的时间和升华的精神成分。
这也许是阿娜伊丝最大的不幸,过于执著,就难于舍弃,生活如此,人生亦然,在感情生活的炽热与执著,这是阿娜伊丝的生活最丰富的得;在艺术文学创作的平淡无奇,却是她在人生最惨败的失。这也许就是人生得失平衡的规律,谁都逃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