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买来一个多月有点艰涩难懂,最近心神不宁决心要好好读点书平静一下,大概花了三个小时读完了,当然读这本书肯定不仅仅花了三小时,一年前我就听了这本书,有了初步的了解。听一遍当然不能懂,读一遍也并不能懂,但是读到百分之八十的时候我突然觉得我有点豁然开朗的意思。
悉达多一生都在求道,最开始追求思想上的道,但是他总觉得不对,因为他无法感到自洽,是一种思想的强迫,他想像乔达摩一样获得安宁与喜悦,但他知道这不关乎乔达摩的讲义而在于他的经历。于是他决定带着肉体去经历所经历的一切,他拥有财富、拥有了肉体,但是转头发现自己在毁灭自我的道路上行走,于是他又放弃了一切,听河的声音,与船夫共同度日,获得平静。而后这平静又被“儿子”打破,对儿子的爱促使他无法再宁静的生活,但是他的选择并不是儿子的选择,儿子逃离了他。他逐渐明白这世间是没有时间的,所有的东西都在当下。不应该总是渴慕未来有一天达到某种目标,不应该对未来又无限期待,而应该爱当下一切。
起初,年少气盛为了追求真我,甘愿舍弃一切。
接着,遇到“偶像”,却发现与自己所想的完全不同,祛魅却又开始迷茫。
然后,研究欲望和经商,忘记初心,变成了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人。
后来,重新获得内心平静,却非要把自己走过大半辈子弯路总结出来的道理教给儿子,而陷入更大的痛苦。
现实中有很多人像乔文达那样,更愿意从别人的“智慧”里面找到自我,更加愿意跟随大多数人的选择。
现实中也有像悉达多那样的,时刻保持思考内省,但也容易在追求改变,探索真理的时候出现“我执”:觉得苦行僧那样就是好的,佛陀一定就是对的,尘世享乐就是开心的,河边静悟就是正确的。
人生本身就是一场实现自我的旅程,不管走怎么样的路,选择什么样的方式,都是在走向自我。
就像书里老年悉达多对乔文达说的那样:“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去经历罪孽,追逐肉欲和财富,去贪慕虚荣,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学会弃挣扎,学会热爱世界。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圆满世界对照,而是接受这个世界,爱它,属于它。
“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地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