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把知行合一理解为“理论联系实践”,事实并非如此。知行合一讲的是“知”“行”是同一个功夫,知即是行,行即是知。理论联系实践,还是将知和行分离了。 ”
——何伊凡:《知行力:重新定义成事逻辑》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与众不同,他们或充满智慧,或不拘一格,这类人的共性是能在关键时刻作对选择,成事的概率也很大。这当中,知行合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
何伊凡老师在《知行力》这本书中强调“知”与“行”不可分割,知中有行,行中也可以有知。这样说还是比较抽象,我举一个例子:
很多年前的某日,一位在美国的朋友很兴奋的告诉我有一个新的汽车品牌被他发现,而且这个老板非常有魅力,邀请我有机会去美国的时候一起寻找这个新兴汽车品牌。
后来,正好赶上去美国出差,我和这位朋友相约去寻找了这个品牌可能出现的车展,结果找遍了整个车展现场都没有看到这个品牌。但随后没多久,这个品牌开始在国内逐渐被人们所知晓,我也顺理成章的成为同事里最早了解这个品牌的人,当时聊到这个品牌的时候更多是所谓的谈资。
与此同时,一位我特别尊敬、特别喜欢的哥哥,他在听到这个新品牌后,做出反应却是仔细研究(通过输入提升“知”),随后飞到美国现场体验产品(“行”),最后在很早的时候大量买了这个品牌的股票。
没错,这个新品牌就是特斯拉。
我们两个人面对同样的情况,是否知行合一带来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知可以为行指明方向,行的过程也是带来新知的过程。小到做事,大到人生都是一样的道理,比如我们常说——“人生是一种体验”,只有经历过风风雨雨的“行”,才能在那一圈圈的年轮上烙下深深刻刻的“知”。
一个人如果没有觉察的能力,会沉浸在“知”中,哪怕看上去很努力的去学习,也很难有真正的收获。这就好像,一个人看了再多的游泳技巧(看书、看视频),如果不下水,他永远也不知道游泳的真正体验是什么。而一旦下水,哪怕一开始没学过多的技巧(少知),也能通过实践(行)逐步提升知与行的水平。
沉溺学习无法自拔的“知”是没有结果的“无知”
不看地图不找定位的“行”是没头苍蝇的“蠢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