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追求卓越的冒险
任何追求转型的管理层,都需要不断的接受知识和新理念。胆小怯懦的人,期待获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人,都注定会失望的。
西方的觉醒,NBC的这期节目是西方管理理论和实践发展中里程碑的一个瞬间,为西方工业的没落敲响了警钟。
W-爱德华滋-戴明给美国商人做了一次关于质量技术的讲座,"质检并不能提高质量,质量在你检查之前已经产生。一开始就把产品做好,这才是更好的办法。"
海耶斯和安伯纳斯进而认为,如果要逆转这股看似不可逆转的趋势,那么以客户为导向是最关键的环节。《 日本的管理艺术》的每一页都隐藏着美国产业界残酷的真实情况。日本管理关键要素之一是愿景,他们认为这是西方最为缺乏的东西。
戴明的质量管理14条:1.设立持之以恒改善产品和服务的宗旨。2.接受新观念3.不再依靠检查来保证质量4.放弃"谁的价格低业务就给谁"的实践,改为与单一的供货商合作,将总成本降到最低水平5.坚持不断的改善规划、生产和服务的每一个流程6,建立岗位培训制度7.将领导阶层制度化8.驱除畏惧心理9.打破员工之间的壁垒10.废除针对工人的口号、训词和目标11.废除针对工人的数字定额以及针对管理层的数字化目标12.清理剥夺员工工作自豪感的障碍,废除年度评比和奖惩制度13.有力地实行一套针对所有员工的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计划14.让企业的每一个人都参与完成公司的转型大业。戴明14条成了质量运动的诫命,他是高举质量大旗的大师之一。
威廉.大内的《Z理论》 1981年,威廉.大内的《Z理论》推崇日本的就业和管理实践,是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的自然发展。同时理查德.帕斯卡和安东尼.阿素斯出版畅销书《日本的管理艺术》,在揭示美国产业界严酷的真实情况同时揭示到日本的优越性主要来自其管理技巧,关键要素之一就是愿景。
大前研一的《战略家思想》 大前研一指出,日本公司不同于美国大企业,往往没有庞大的战略规划部门,而是以特别的思维模式,从公司、客户和竞争对手的互动关系中制定出一整套的目标和方案,并通过行动将之明确下来。他认为,客户是日本战略方法的核心,也是实现企业价值观的关键。他的中心论点是用日式方法制定的战略是非线性的,不求理性。
朱兰与《质量控制手册》 朱兰认为,质量规划、质量控制和质量改善乃三位一体。朱兰绘制了一份"质量规划路线图,呼吁用9个步骤让质量浴火重生。1.确定谁是顾客2.确定这些顾客的需求3.把这些需求翻译成我们的语言4.针对这些需求开发一种产品5.优化产品功能,满足顾客和我们双方需求6.设计一个能生产出这种产品的流程7.优化流程8.证明该流程能在现有运营条件下生产出产品9.把生产流程转换成运营流程。
迈克尔.波特与著名的"五力模型" 。
彼得斯和沃特曼《追求卓越》提炼八大关键特征更经得起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