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种审美的生活,尝试用双手创造点儿什么出来,在行动中思考,享受身体在行动中带来的愉悦。
这段话摘自看苗炜写的《给大壮的信》一书,全书收录了作者写给儿子苗大壮的三十九封信,分为四个部分,说的是智识的生活、审美的生活,有道德感的生活和家庭这四个问题。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审美的生活部分。
作者说:“智识生活是一辈子的事,一个人丰富的精神生活可能从三十岁才开始,从这个角度看,最重要的课程未必是语文、英语、数学,可能是音乐、美术、体育,对整个人生来说,后三门课或许比语文数学英语还重要。”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家长们觉得孩子没有学业压力时,会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有芭蕾舞,有跆拳道,有击剑,有乐高玩具,有手工课,有木工,有绘画,有儿童体能馆,都非常强调身体的愉悦,如果这种丰富的活动能够继续下去,小孩子不断尝试自己在艺术、在体育上的可能性,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事。可是随着年龄的长大,学业压力开始加大,音体美因为不考试,只是考察学科,所以家长和学生们都不再重视。
学生们靠什么来舒缓自己的压力呢?很多孩子会选择听音乐、听歌。有一本小说叫《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女主角是一位露西小姐,她没事儿喜欢弹一会儿钢琴,书中说到,露西小姐总觉得现实生活乱糟糟的,只有打开钢琴,才能获得宁静。所以当孩子说想听听歌的时候,不妨满足一下他的小小要求。
我们总在行动中思考
有些孩子小时候上的特长班所学的技艺都慢慢生疏了,不要以为当初的付出是无效的,因为孩子一定会在这些行动中有所思,有所得。有一位画家讲素描的要义,说手中拿着一支铅笔看到的世界,和手中没有铅笔看到的不一样。艺术家、手工艺者,都是用双手在思考,动作引导着他们的思考。双手的劳作,肯定会带来一种愉悦。如果孩子没有学过美术和音乐,那也没有关系,可以让孩子多参与家务劳动,多从事体育锻炼。不要以怕耽误孩子学习为理由,剥夺了孩子做家务和进行体育锻炼的机会,一个失去了行动力的孩子,一定也会失去思考的能力。
用自己灵巧的双手做一餐美食、创作一幅作品;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去外面的世界走一走、看一看;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捕捉身边的美好,过一种审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