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双鹤,焦点解决讲师一期班,平顶山,成长分享第616天(2017.9.11星期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
回顾刘老师的地面课程,收获的除了是对焦点理念更深刻体会,最大的体会是讲师和导师的区别。
个人感觉,讲师以讲课为主,传授知识;而导师侧重于对人的引导,方式灵活多样,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到每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刘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后者。
体会到身教——让自己成为榜样。课程中所讲的一切内容都是自己实践过的,所举的例子也大多和生活相关,不但给人感觉相当接地气,也很有说服力。
这些还在其次,作为导师,自己所经过的一切、目前拥有的一切状态,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引导。这个或许就是刘老师常说的气场吧。
具体的一些:
留作业——特指课前作业。这个作业就成为一个导向,引导我们以不同的视角去学习,有所准备地有侧重点的听课,有点以终为始的感觉。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自己需要什么,并以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围绕这个目标做学问。
暖场——了解到现场听课人员的结构之后,迅速作出适应每个人的组合,检验过往,调动求知,还领这支要继续长久走下去队伍迅速磨合。让每一个人都迅速找到自己在课程上的位置和所需,迅速进入马力全开的状态。
共情——能够很快感受并且表达大家心中的所感所想,并植入生活中的场景,一下子拉进和大家的距离,建立亲切和信任的感觉。的确是一种被团体咨询的感觉。
赋能。在整个课程中间,随时赋能——眼神、语气、神态、言语……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正能量的传递和对知识毫无保留的传授。
声音的节奏和质感——语速适中,适当停顿,留给他人思考和承接的空间。好奇为什么刘老师连续那么多长讲下来还是中气十足掷地有声的感觉,听得很有力量也很舒服。
临场应变能力,幽默的能力——不时穿插课程之间,不但活跃了气氛,还让人对课程印象深刻。
课程节奏,时间的把控。要做到这个需要对课程流程的熟悉和对现场的判断把控能力,感觉没有捷径,多练多讲是王道吧。
例子——不断的与生活连接,举身边人与事的例子,不但有说服力,更给人以希望和践行的力量。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
好的老师,不仅教授知识,更给人以学习知识的希望与动力,激发每个人自身的力量去探寻所需——就像此刻的我,如此心甘情愿的在各种事件的间隙之间回顾着课程中的片段,不忍错过一丝收获。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受人以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