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大学——家庭教育思辨师
第一天课程:
关于“新时代教育目标”如何定?通过调查表了解下了解自己孩子的软实力,因为我的孩子不到八岁,我特意我收集了全国各地不同年龄,不同家庭背景的妈妈大学创妈班几个学员妈妈对孩子软实力测评的总结,分享给大家?(如果有侵权请联系 我删除。)
宝妈A:
因为习惯,学校也会有测评问卷,孩子和家长两部分的内容我们都会分开来答,不会立马提交,都会相互给对方看一下,我们娘俩还是比较默契,回答内容比较一致,相互满意。今天的问卷也是这样,我填完后给了孩子后,但因为这是直接评价孩子的,在父母眼中是没有100%完美小孩的,所以从娘的角度来看,有一些是需要改进的。但我给孩子看之后,他给我修改了几个,他很自信,在他眼中,他觉得自己是完美小孩,但与他沟通起来,他又觉得自己没那么优秀,所以娘俩沟通之后,挑出第13、14、18这三点是我认为孩子需要加强的地方。
13、孩子能不能非常准确地评价自己的优缺点,长处与不足?(自我反思的能力)
目前的现状:妈妈觉得孩子很少去评价自己的优缺点,反而在妈妈表扬他的时候他会去否认自己的优点,否认自己的优秀,不知道他是不是觉得自己不够优秀还是他的参照物太高,总是看到别人的优点。在上学期小奥数比赛中,五子棋获得全年级第一名,24点第二名。平时的训练中并不是特别突出,他还经常调侃自己是最弱的,他也没有雄心壮志要拿第一名,在比赛时他只是自我真实发挥,表现得比较淡定,心态决定一切,所以他脱颖而出,获得比较好的成绩。其实他否认了自身的实力,不会盲目夸大自己的能力,而用实际成绩来证明。
可能解决的方案:只有在自己一直优秀的前提下,并且经常超越那些优秀的孩子,才能一直自信。
可能的阻碍:能超过不难,但处处都超过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就像拿第一名不难,但一直要保持着第一名很难。我们都不属于很焦虑的那种,妈妈相对比较佛系,不会太鸡娃,不想孩子压力太大,过早地进入恶性竞争。孩子更淡定,从学习到各种比赛,都是很淡定的那种,从不会在某一段时间为某一个比赛或考试紧张备赛,而是靠平时的积累,从容在赛场上发挥,从而成绩一直比较好,心态决定一切,拼的不一定是成绩,更是心态。再加上现在双减,学校不鸡、家长不鸡、孩子又不会太花时间在学习上,要一直保持优秀会比较难。
14、孩子喜不喜欢向他人(爸爸妈妈同学老师等)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意愿,口头表达)
目前现状:妈妈觉得孩子不喜欢,但孩子选择的是喜欢。因为在外人面前很少提到自己,跟自己有关的东西,比如家庭、学习之类的,老师问他话也是不会正经回答,不会正面回答。
可能解决方案:多引导孩子正面聊天,聊天的方法。
可能的阻碍:这是性格的问题,有些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很会聊天,但男孩子相对来说不太喜欢谈自己,这不是坏事,在当今这种环境,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环境下,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吧。
18、孩子与他人沟通时能不能做到谦虚、尊重他人、好好说话、让人舒服?(沟通态度)
目前现状:即使碰到尴尬的场面也是以幽默的方式化解,说话没个正经。有次和妹妹一起吃饭,妹妹在用刀叉慢慢切牛肉,我们就在开玩笑说切在碗里不吃掉,一会儿被济慈吃了哦。结果他真的去抢,我们制止了还没停下来,然后妹妹就不高兴了。其实一句玩笑刺激孩子争抢是正常,但如果不太懂适可而止,就会导致别人的不开心。
可能解决的方案:学会换位思考,产生同理心,懂得玩笑要适度。需要年龄成长,多一些聚会机会。
可能的阻碍:可能无法理解到大人的真正意思,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会引起别人不适。
其实自我认为孩子欠缺的是社会经验,与小朋友一起相处的能力,但或许这只是从大人的角度出发,大人总想养出听话的孩子,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在那里,只要不是那种特别不懂处理关系、自闭的小孩,其它都会随着时间慢慢推移,环境的改变,情商这一块都不用担心的。
宝妈B
宝妈C
宝妈D
关于填表内容我和孩子有分歧
我儿子的观点是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变化是以月、周、天、甚至是小时来衡量的。所以他认为我表里的有些地方比如:第一个例子说明不了他的问题。认为事件是之前发生的,几个月,几天前都不能代表他现在的自己。他认为【多角度看问题】能力,他没问题。
但我的观点是,我眼里的他表现可能是不全面的,但我认为事情背后还是有深层原因的,多角度看问题,是需要深入思考之后,利用各种资源和方法去探求更多的可能性,不轻易下结论。O(∩_∩)O我觉得青春期的孩子非常有自信和真理掌握在我手中的感觉,年少轻狂是不是说的这个。但我还是填了这三个能力需要提升。我觉得他可能把这个能力提升的评估认为是一种缺点的列举,我说这不是贴大字报说否定你什么,而是说这些能力更充足的话,会让你更好地和自己和他人和社会相处。
个人感想
我认为,上面这三个能力【多角度思考】【换位思考】【倾听】能力关系是很密切的。如果倾听能力不够好,就不能很好地换位思考,也就谈不上多角度思考。因此,在可能的解决方案里,我将三个方面写在了一起。
在听课的过程当中,对于自驱力,我习惯称为内驱力,这个方面我有一些自己的体会
我儿子12岁,目前来看内驱力方面感觉还不错。有自己热爱的事情,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做什么,并为之努力。学校学习和各种活动也是自己安排,都能搞得定而且质量也蛮高。但他小的时候尤其是上学之前是一个不太自信,不太敢发表自己观点的小孩。后来我进行了反思,是因为我在生活中对孩子有太多的“帮忙”和“忍不住”。要喝水,杯子马上就给递过去了;吃饭吃饱了,家长忍不住再劝着吃点;想要开个电视,开个灯,穿什么衣服,都要问问。规则制定没有孩子的参与,孩子只是被执行人。
我很庆幸,我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做法。在生活中从小事做起,让他自己做主,做决定。关于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这件事,也是他在实践过程中有过忘记写作业,混乱期等体验之后,自己摸索并体会到了先写作业的好处,最后自己决定并养成的习惯。而不是我告诉他,看着他执行的。因此,六年的小学生活里,我们很少有因为学校学业的事情“鸡飞狗跳”。这个过程中所谓的“失败”其实是都可以承受的。正是在这种跌跌撞撞的过程中,孩子获得了能掌控事情的自主感,战胜困难之后的胜任感和成就感。探索过程中,找到了喜欢和热爱的东西,作为家长的我只需要无条件的支持,这种情感联结让孩子获得了安全感和信任感,让他可以更好地投入每一段热爱当中。
也许他的兴趣和热爱在别人看来“无用”,但正是在这种对于事情全身心投入和追求的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才是最大的收获。投入的过程中,为了想要做好这件事情的动力,驱动他自己设定目标、实施方案,主动学习新知识。有过体验克服困难的乐趣之后,我觉得孩子在面对生活中其他问题的时候,也就有了更大的信心和底气,才可能说我有能力去寻求解决方法。
我读了一些关于内驱力的文章,有一个观点是大家都提到的和赞同的就是,外在的控制手段会破坏内驱力的建立。比如:最后期限、与别人比较、强加的目标等”,尤其是慎用物质奖励,最好不用。一些研究表明,短期来看,或者简单的任务中,物质奖励会提升做事的效率,但长期来看,会让孩子逐渐丧失做事情的动力,而且在需要动用复杂思维,专注力和创造力的时候,人们的表现会大打折扣。生活中,我给孩子的礼物都是在生日或者节日等仪式感强的时候。孩子自己的事情上,尽量避免物质挂钩,享受做事情的体验感本身。我时刻提醒自己,让孩子向内探求,明白做成一件事之后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是对一个人最大的奖励。不要为了外在的条件去驱使自己做事情。大人其实也一样,这些年一直倡导,向内多关照自己的内心,少向外求,找到自我,过好属于自己的生活。
宝妈E
宝妈F
宝妈G
宝妈H
我们的李娜老师,哥伦比亚大学教育认识学博士今天给大家进行点评。
如果你也想测试你家孩子的软实力?或者想加入妈妈大学?可以 给我留言与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