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墨菲定律的一些笔记

1 回顾一下大数定律,某一个极小概率的事件,当实验的次数趋向于无穷大的时候,纵观整个发展历程,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趋近于1,也就是说必然会发生。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只要有大于零的出错概率,我们就不能假定它不会发生。

——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遇事能快速进行分析,然后做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2 人类大脑中的某一想象图像,会刺激人的神经系统,把假想当成真实情况,并为此做出努力。在面对一些重要的人和事的时候,人总是会不自觉的害怕出错,结果越是怕出错,就越是会出错。因此,在一些至关重要的事情面前,保持一颗平常心是很重要的

——紧张的情绪会阻碍我们大脑正常思考的能力,所以,气定神闲,以不变应万变/想象未来,为其努力!

3 我们不过都是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人,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事情是我们无法控制的,甚至是我们无能为力的。当有些不好的事情已经发生,或是必然要发生的时候,除了接受以外,我们没有其他办法,害怕、担忧、抗拒、愤怒,都不能解决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当我们不再那么抵触那些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时,往往就能够节省精力,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遇到麻烦后,客观对待它,就事论事,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习惯。再者,还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心态出现偏颇的时候,要及时调整,保持一个冷静的状态。

4 当一切进展得太过顺利时,人就会忽视掉一些最初警惕的东西,使得功败垂成。

——牢记使命,勿忘初心

5 要避免事情朝着更糟的方向发展,就要在糟糕的境遇中竭尽全力地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扭转和挽回局面,避免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已过去的无法改变,未到来的尚无定数,能拥有和把握的只有现在。(今日因,明日果。明天未必会更好)

6 越是心心念念的东西,越是得不到。

大量的心理研究表明,探究周围世界的未知事物,是人类普遍的行为反应。对一件事物不说明原因的简单禁止,会让这件事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吸引力,让人自然的把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件事上。

即人们对于那些越是得不到的东西,就越是想得到;越是不好接触的东西,就越觉得有吸引力;越是不让知道的东西。就越想知道。(亚当夏娃的故事,青春期or叛逆期——越不让做的事越要去做:性教育缺失导致女性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流产等;强压早恋;不让带手机等为了尽量减少决策成本采取的一刀切式处理方法的情况)

但愿我们能活得轻松一点,把得失看淡一点。更何况,有太多的结果都在提醒我们:那些心心念念的、自认为“好”的东西,未必真有那么好,不过是没有得到的不甘罢了或者说是当时客观条件制约让我们认为那就是最好的选择,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正所谓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联系后边的麦田摘麦穗的故事

7 情绪对我们理性思维的影响非常严重。

因为人类本身就是感性动物呐,违背人性的事情,真的很难做。人活一世,不就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那点小满足而努力奋斗吗?倘若我们连追求这些美好事物的欲望都没了,那岂不是变成了机器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的追求没有错,只是不应该陷得太深,经济学上有个概念叫“止损”,但对于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情”之一事,真的能轻易做到吗?太难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感情这种无法度量的东西,或者说你在这段感情中收获到的非物质——往往是自我满足,也是精神食粮的一种。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有恃无恐。

8 每个人都会有意或无意地贪恋心理“舒适区”。这是让人感到熟悉、驾轻就熟的一种心理状态。当我们面临新的挑战时,需要做出的改变超出了原来的模式,内心就会从原本熟悉、舒适的区域进入到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压力区”。在压力区面前,人往往会退缩,如果只在心理舒适区做出小小的改变,就会比较好接受。所以那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选择,做起来是那么的别扭、难受;而那些让自己变得更糟的选择,接受起来却容易得多。人总是有惰性的。不走出心理舒适区,我们可能就会被困在一个已经不愿再待在其中的情境中。比如,待在一段习惯了却毫无爱意的关系中,做着一份找不到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工作,保持着一个已经养成了却在降低我们生活品质的习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突破的心理舒适区。

如何扩大心理舒适区?比如改变一个你长期以来都想改变的习惯,或是尝试一个你从未尝试过的东西,每天做一点不一样的事情,无论大小,从改变中找到新视角,那怕是负面的也没关系。(与犯罪擦边的除外)

——“关键在于,你得真的去做,督促自己越过那道什么都不做的坎儿”。一点点改变,贵在坚持,提高自己的意志力,把它变成习惯,记住,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础,最终一定会有所收获。

9 当人们纠结于两个选项的时候,结果总是没有被选的那个是正确的。

为什么纠结?因为各有利弊,并且受限于阅历与知识储备,会看不到隐藏在背后的不利因素(即经济学里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彼时的我们就会做一个自认为是最优的选择,但实际上还有更好的选择。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也会为了追求完美而犯优柔寡断的毛病,所以,当面对两个差不多的选项时,自然会纠结。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最大的利益,避免所有的弊,这种欲望会让人变得盲目和贪心。一旦被这种欲望影响,在选项面前,就看不清楚自己最想要(需要)的是什么,最适合的是什么。

所以当面对两难的选择时,先别急着做决定,而是要去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需求,认清楚自己的优势和特点,不要太贪心,在此基础上,权衡利弊,选择适合自己的选项。最重要的是,做出决定后,还要保持一个理性的头脑和健康的心态,不要总是去对比,或是心存懊恼。既然做出了选择,就要好好珍惜经营,而不是得陇望蜀。

需要理性占据上风,同时,为了帮助自己能更好的做出决策,需要不断的积累——更丰富的阅历、更渊博的知识对我们做出合适的选择是非常有帮助的。

10 太过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不够珍惜(成本论)。但付出的成本越多越不甘心,因此而导致自己深陷其中,最终受伤的只有自己,所以我们需要把握好分寸,思考一下是否值得付出高额的成本。

11 外在的世界就是一面镜子,透过他人的言行、态度,我们可以看真实的自己。换句话说,你一直认为别人是怎样的人,你就会成为那样的人。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善待他人其实也就是在善待自己。

12 不是星座书说的准,而是你相信了,因此你总能从星座书的描述中找到一些符合自身描述的语句。

“巴纳姆效应”——努力找证据去证明我们认为正确的东西来确保我们的正确性。

根据达尔文进化论,适者生存,所以我们需要这样那样的东西彰显我们的实力吸引优质异性,而说正确的话做正确的事是树立自身权威的重要途径,为了保证自身权威,从而会产生巴纳姆效应。一些极端事件就是这个效应的极致——因为当事人在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以确保自身竞争力,而处于上帝视角的我们会惊讶于他的一错再错,换位思考一下,可能我们在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后,可能也会那样做,因为在不断找证据做事情证明自己最初所说所做的那些是对的的这个过程中不断付出的成本逐步累加,深陷泥潭,最终压垮了他。

——一个谎需要无数个谎言来圆。所以,对于此,只想说保持清晰的头脑,学会自省,做到及时止损,承认错误没什么好怕的。

意识到自己谦虚的时候,就不是谦虚了。——应当做到无意识的谦虚

自欺欺人的时候,没有人觉得自己是骗子。

比如:传销

13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全都会转向同一个方向,他们自己的个性就此消失,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在集体心理中,个人的才智会被剥削,继而他们的个性也会被削弱。异质性被同质性所吞没,没有意识的品格占据了上风。”因此,我们需要扬“从众”的积极面,避“从众”的消极面,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集体人格、群体心理

群体心理:交往心理、小群体心理、大众心理

显著特征:共有性、界限性、动态性

影响:

社会助长作用:当个体处于群体当中时,群体对个体的积极或消极反应都有增强作用。

原因:评价顾忌、分心、纯粹在场。

社会懈怠: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人们不用单独为了某件事情负责或者不会被单独评价时,群内成员的责任感会被分散。

去个体化:当个体的身份被隐藏,就会出现去个体化,并且群体越大,去个体化程度越大。群体活动有时候还会引发一些失控的行为,因为个体身份模糊,这种匿名性使人们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并且在群体中,一旦有人跟你做出同样的举动,就会对自己做出冲动性的举动收获一定的愉悦感,而跟风的人越多,会认为别人跟自己想的一样,自我认同感就会越强,最终形成圈层壁。例如B站弹幕、知乎谢邀等存在于各个圈(群体)中的梗。

社会功能——1、适应环境;2、实现目标;3、统一内部;4、维持价值。

个人功能——1、获得安全感;2、获得归属感;3、获得社会支持。

特征:认同意识、归属意识、整体意识、排外意识

认同意识:对自己的群体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为,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一般来说,随着群体规模的扩大,内部的认同程度下降。

归属意识:分自愿感与被迫感。个人的优势在正式群体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就可能对归属于该群体产生被迫感。在这种情况下,该成员首先考虑的不是我应该为群体做些什么,而是考虑我归属于这个群体了,群体应该为我负责。所以,自愿感导致凝聚,被迫感导致离散。

整体意识:每个归属于群体的个体都有或强或弱的群体意识。一般来说,整体意识越强,维护群体的意识越强,行为和群体其他成员具有一致性;而整体意识越弱,维护群体的意识越弱,行为具有或强或弱的独立性。但也存在例外——正因为整体意识强,所以在群体成员的行为有害于整体群体的时候会对该行为持反对态度,和其他成员行为不一致;而整体意识弱的人,会对这种危害行为采取不负责任的态度,从而保持和群体其他成员行为的一致。

排外意识:群体成员普遍产生的心理,和群体成员更倾向于把自己看成哪一个群体的成员相关。一般来说,越小的群体,排外意识越强——规模扩大使认同感降低导致

类型:家庭心理、工作群体心理、集体心理、阶级心理、民族心理等。

工作群体心理:由于工作群体的目的是生产和协作,所以就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其他群体的心理特点。

1、工作群体不是以情感而是以目标来维系的,每个成员的目标和群体目标是一致的,并且人际关系越好,工作效率越高。

2、工作群体的等级体系和权力,不是自然形成的,而往往是由组织规定的。能力强,威信高,就容易被任命为群体的领导者,居群体的最高地位。然而,这种体系和权力是可以变化的,它完全排除了家庭的那种固定性。

3、工作群体是个人或多或少地自愿加入的,并不是天然规定的。正因为如此,如果个体在工作群体中感到人际关系良好。心情愉快,工作富有挑战性,各种需要能得到满足,并且能获得较高的报酬和奖励,那么他就继续参加这个群体。相反,他就有可能脱离这个群体,而去参加其他的群体。总之,工作群体对人的吸引不如家庭那么大,归属感也不如家庭那么强烈。人们之所以加入这一群体,主要是为了满足物质利益的需要(为了生存)。它带有强烈的动机性。

4、工作群体的互动远不如家庭那么深刻。工作群体中成员的互动,主要发生在工作和生产中。人们在互动中,往往不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全部暴露出来,所以,这种互动是浅薄的,对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总之,工作群体的互动,由于情感投入的比较少,所以只能是一种表面性的,它很少深入到更深的层次。(基于工作角色进行互动,无法深入了解,属于浅层关系)

14 天才和愚蠢的差异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天才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愚蠢的创造力却是无边的。不管多么离谱和违反常识的事情,都有人做得出来,绝对令你瞠目结舌。

愚蠢不可避免,且太有创造力了(墨菲定律)

15 每个人都有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我们总能轻易且准确地抓住,可对于自己身上的缺点,却很难发现。这就跟擦玻璃一样,不干净的总是在另外一面。

为什么人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缺点呢?

从心理上讲,无论一个人是否谦卑,在评价他人的那一刻总有一个潜在的前提,那就是我是最完美的参照物可谁都知道,世间不存在完美的人。鉴于此,我们就开始拼命地隐藏自己的短处,不敢正视自己的缺点。发现别人的不足,会让人产生一种高于他人的优越感;可若承认自己的缺点,就会产生一种低于他人的自卑感,谁也不愿意体验这种滋味。

生活中,有一些人特别喜欢给人挑刺,他们自己无法做到十全十美,却要求别人尽善尽美。他们总希望用他人的错误来证明自己的聪明,希望从挑剔错误中得到满足。要知道,提高自己并不需要贬低别人,获取他人的信任也无须中伤其他人。

16 犯错之后,总想让人觉得错误不是自己造成的——诡辩。

存在一个普遍的心理:人们通常认为犯错就应该接受惩罚,可当这个惩罚的对象变成自己的时候,都会本能地趋利避害,找借口辩解,避免惩罚,甚至把责任推给别人,死不承认。有些人自尊心太强,不允许自己出错,担心这样会影响自己的形象,而还有的人是因为自卑,害怕犯错被人看不起,所以才不敢承认。

要知道,错误承认得越及时,越容易得到纠正和补救。而且,自己主动认错远比别人提出批评后再认错,更能得到他人的谅解。只要不是触犯法律等严重的犯错,一次错误并不会毁掉我们今后的道路,真正毁掉一个人的,是不愿意承担责任、不愿意改正错误的态度。

——所以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犯错的时候要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想诡辩是不是想推卸责任,减少这种趋利避害的本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17 我们能宽容自己讨厌的人,却无法原谅讨厌自己的人。

从心理学上分析,我们之所以讨厌某个人,是因为在相处的过程中,对方身上有一些自己难以忍受的缺点,或是与他们的相处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者他们给我们留下了很不好的第一印象。这些问题影响了我们,让我们感到不愉快,但这毕竟不是我们自身的问题,因而不会给我们造成长期的困扰。所以,原谅他们就显得容易一些,甚至有些问题在相处久了之后会自动消除,更有甚者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方,改变让自己不舒服的点。与此同时,当我们原谅对方的时候,也会觉得自己的品行修养够好,会萌生一种优越感和愉悦感。

但对于那些讨厌我们的人,情况就不一样了。我们会打心眼里认为,他们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故意抓着自己的短处和缺点不放,总在无情地否定我们,不考虑我们的尊严和感受,刺痛了我们的内心,打破了我们的心理防御,让我们的缺点和问题暴露出来,长期忍受着折磨。有时,我们甚至会猜测,他们在暗中说我们的坏话,因而更是厌恶有加。所以,在跟这些人发生矛盾后,要选择原谅就变得很难。(被害妄想症)

15、16、17 想要表述的是同一个心理状态,即当自身处于优势地位时会采取大度的行为来增加自己的优势,而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时会采取各种方式为自己开脱,减少自己和别人的差距。也可以说是现在存在于各个圈子里的鄙视链,俯视他人快感max。

18 凭着热心帮人做事,最后那些事就变成了你的事。

——学会有技巧的拒绝(话术),比如我现在很忙,等我多长时间之后行吗?或者说对方要求的事情包含了自己害怕的东西。如果拜托别人,那得强调对方顺手为之,没有人愿意多花成本去无偿帮你,记住一定要大方。

19 不用担心别人怎么看你,他们也在为此担心。墨菲定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在担心别人怎么看自己,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关注,而不是关注其他人。所以,时时为别人的看法担心、害怕、烦恼、焦躁,完全没有必要。你不是别人的生活重心,谁会花费所有的精力一直关注着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和我们一样在意自己,我们的耿耿于怀,很多时候都是多余的。

——不吝赞美,多交流多行动。(不要经常把话说半句留给别人猜来测试你们的默契,浅层关系中需要把话说透!)

20 别把自己太当回事,没有你太阳明天一样会升起。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平凡的,特别是在某一方面取得了一点成就之后。但其实无论是攀登到光辉顶峰的“伟人”还是芸芸众生的普通人,每个人都不可能脱离平凡二字。只是那些非凡者身上的光环太过耀眼,让人不禁忽略了他们的成长、成功历程。当你试着去了解,你就会发现,所有的非凡都是从平凡起步,而后一点点抬升的。人生的常态就是平凡,平凡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

放眼滚滚红尘,我们都不过是其中极其普通而平凡的一粒尘埃。而承认平凡不等于妄自菲薄,也不是对自我价值的否定,而是正确的认识自己,承认自己能力有不足,承认自己眼界有限,承认自己还有待完善……唯有如此,才能脚踏实地地做好该做的事,在平凡中保持昂扬的斗志,创造出力所能及的奇迹。

——人外有人,既然能在这个残酷的社会生存下去,那么必有其独到之处,或脚踏实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或奇思妙想(创新造就更多可能),或吃苦耐劳(坚持与专注),或溜须拍马(没有交际便拿不到机会),看到别人擅长之处的优点并加以学习,怀谦卑之心,莫小看任何人!懂得越多,越感到自己的渺小,愿我们求知若饥,虚心若愚(stay hungry,stay foolish)。

21 有人旁观的时候,事情一定会出错。

——围观会产生压力,其适应过程也就是养成从害羞到大胆的习惯。尝试让大脑重新恢复冷静,忘记那些旁观者的存在,转移注意力,就不会那么紧张了。

22 永远没有第二次机会去塑造第一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一个人的初次会面,45秒内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且持久的影响,并在对方的大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如果第一印象是好的,那么人们在之后的了解中,就更愿意去发掘对方身上美好的品质;如果第一印象很糟糕,在日后的交往中,人们会偏向于去揭露对方身上令人讨厌的特质。并且第一印象有很强烈的主观性倾向,倘若第一次见面时给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那么今后再怎么努力,都很难消除对方的偏见。)

主要影响因素: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

23 人都愿意跟优秀的人来往,但如果这个人与自己差距过大,让人产生一种遥不可及的感觉,这种差距就会变成心理压力,让人自动地敬而远之,而不是想靠近。所以,别总想着刻意维护一个完美的形象,那会让你给人一种距离感。巧妙、不漏痕迹地在他人面前暴露一些无关痛痒的缺点,表明你跟大多数人是一样的,会让人松一口气,也更喜欢你。

——过于优秀会给别人造成强大的心理压力,接地气的行为会消除这种压力。同时,对于想刻意增进彼此关系的人来说,做同样的事,说同样的话是拉近关系的最佳手段。

24 越重视某样东西,就会不经意的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这样东西上,即视网膜效应。

当人们产生某种特别的需要或心向时,就会对需要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或不自然的去留意相关信息,而把那些与需要不相关的其它信息则无意识的过滤掉,从而产生选择性注意,这种心理现象别称之为“视网膜效应”。

25 奶头乐理论

前提: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各个阶级的利益冲突。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上升,世界上的一大部分人口将不必也无法积极参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为了安慰这些“被遗弃”的人,避免阶级冲突,方法之一就是制造奶头、喂之以奶头——用令人陶醉的消遣娱乐和充满感官刺激的产品(比如网络、电视、游戏)填满人的生活,转移其注意力和不满情绪,令其沉醉在“快乐”中不知不觉丧失思考能力、无心挑战现有的统治阶级。

形式:

1、发泄性娱乐,比如开放色情行业、鼓励暴力网络游戏、鼓动口水战;

2、满足性游戏,比如拍摄大量肥皂剧偶像剧,大量报道明星丑闻,播放真人秀等大众娱乐节目。

 titty +entertainment = titty tainment

26 人在照镜子时大脑会自动美化30%,导致人会觉得照片拍出来不好看,但实际上,照片中的我们才是别人所能看见的真实外表。

27 我们的大脑其实根本不擅长处理很多事情,人们以为自己擅长多任务处理,其实他们只是能够快速下决定而已。但下决定这事本身,已经消耗了我们做其他决定的能量了。

选择困难症实际上是选择上瘾症——当我们在思考一件事的时候突然切换到另一件事情上,或者在长久犹豫后终于做出了一个选择,大脑都会感觉如释重负,那是多巴胺带给我们的微妙快感。生活琐事总是充满选择,而当人们面对过多的选择时,大脑会不断地消耗能量,被迫增加皮质醇和应激激素,人的智力也会降低,精力也会下降。

所以让我们在小事上简单一点,在没有意义的地方少花费一点时间,把精力全都投入到灵魂真正渴望的东西上去。

28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成功秘诀,但是必败的一条就是尝试讨好所有人。做产品也是一样,即使你资源无限,也绝不可能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当你想着去满足时,这个产品就已经失败了。

——学会拒绝,长尾理论,抓住一部分用户群体就能存活下去。

29 如果不能解决某个问题,就不要制造这个问题。

30 如果我们仅仅想获得幸福,那很容易实现。但我们希望比别人更幸福,就会感到很难实现,因为我们对于别人幸福的想象总是超过实际情形。

人生短短几十年的光景,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与人攀比上,实在可惜。在人生的竞技场上,用不着跟谁去比较,你就是主角。你要经常提醒自己:我能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因为这是我能得到的。

31 人迷惑时并不可怜,不知道迷惑才是最可怜的。

32 不要被失败打倒。当你遭遇失败、听到否定之声的时候,不要让它们变成你思维里的一堵墙,应该相信这不过是一次意外或考验,很有可能只是不匹配而已,此时此刻的境遇决定不了你的未来,你身体里蕴藏着的才气、能力和创造力,远比你已经表现出来的要多得多。

认输意味着你不仅否定了现在的自己,也否定了将来的自己。

33 把话说得太绝对,不留一丝余地,往往会因为意外下不了台。(矛与盾的故事)适当的圆滑。说话做事时,一定要谨记留点余地啊(还能降低人们的期望值,避免达不到目标导致巨大心理落差带来的负面情绪)

34 跟傻瓜争吵是不会诞生真理的,只会让这个世界上多一个傻瓜,没错,就是那个正在和傻瓜争吵的你。

就算对方不是傻瓜,也没有争论的必要,这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事情。戴尔·卡耐基说过:“争论的结果使双方比以前更相信自己绝对正确。要是输了,你就是输了;要是赢了,你还是输了,因为争论赢不了他的心。

所以,不管对方是什么人,如果没有触及原则问题,那么最好不要争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对的,那就坚持做你认为对的事,不必在口头上辩解和较真。

35 当有人说不是钱的问题时,多半就是钱的问题。

36 出于生存本能,人往往会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因而就有了竞争、嫉妒等情绪。而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有人不惜用诋毁他人的方式来抬高自己,哪怕没有明显的竞争关系,也会出于虚荣而这样做。但实际上,很快陷入窘境的会是自己。

——不要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隔墙有耳,言多必失,做自己该做的事情。

37 有一个观点就是当一个人冷嘲热讽某一样东西或者事物的时候,很有可能这样东西或事情是他没有或者做不到的。

旁人会认为你总有一天可能会妒忌自己,而疏远你。因为缺憾,所以嫉妒。

38 人的天性中都有保护自尊的本能,当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地防卫自我尊严。当有人摆出权威者的姿态,站在制高点,不顾及自尊地批评你思虑不周、做事不稳,防卫的倾向会更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对方是出于好意,言辞再精辟、再有哲理,也没人愿意领这份情。

——不要让人选择奖励,这样会导致人们对另一些选择产生幻想而产生不必要的抱怨。

——对于犯错,利用同理心,提前给大众打预防针,宣布方案,避免再犯,远比直接处理责任人更有效。

既让对方自己意识到错误所在,避免尴尬,也更易让人接受。

39 人一旦被别人下了某种结论,就像是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一样,会自觉按照这个结论做事。

“标签效应”: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贴上标签之后,他自己就会做出形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跟标签上的内容相吻合。

无论何人,都愿意竭尽所能,保持别人赠予他的美誉。

每个人都打算做事,但最后做的往往不是当初打算的事。

最初是为了理想而忙碌,到后来因为忙碌竟忘了为什么而出发。

戒掉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肉体虽然活着,但灵魂却死了,只是毫无目标地随波逐流,既没有固定的方向,也不知道停靠在何方,在浑浑噩噩中虚度了宝贵的光阴,荒废了青春的岁月;在做任何事都不知道其意义何在,只是被挟裹在拥挤的人流中被动前进。

人不能没有理想,没有理想就会碌碌无为的活着。

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比什么都想要的人更容易成功。

现代人之所以活得那么累,心里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焦虑感,是因为迷失和被淹没在各种目标中。简单来说,就是想得太多或想要的太多,而一时间又达不到目标,这种求而不得导致了痛苦。

就像阳光普照大地和凸面镜聚光起火,即使一个人精神力量再强大,分散之后就会变得毫不起眼,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而如果保持专注,坚持为之,那么再微小的力量终究也能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铅笔的故事),众所周知,熟能生巧,所以在这样一个效率为王的时代,掌握很多技巧的老师傅依然清贫,因为他的效率比不过做了一辈子重复工作的熟练工,更比不上不知疲倦的机器。因此,我们必须要早一点明白我们想要什么,并为之进行什么样的努力,确定自己的核心爱好与赖以生存的土壤

40 权威效应:如果一个人地位高、有权威、受人敬重,那么他说的话以及所做的事,都很容易引起别人的重视,并且让人相信其正确性。

人都是怕出错的,因为出错可能会导致我们陷入窘境,所以效仿权威人士的做法能有效降低出错的概率,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让我们更有安全感。正如我们身处陌生的环境中时,潜意识会寻找熟悉的物品,这是因为熟悉的东西能带给我们安全感。

所以,能让人感觉你是权威,就能让人相信你说的话。同时,干净大方的外表,自信的谈吐等都有助于提现我们的权威感。

想融入什么圈子,你就得像这个圈子的人,哪怕开始的时候只是模仿,自我暗示都无所谓。

另一方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是被说服的一方时,必须稍加思考——权威真的正确吗?不要过分的迷信权威,站在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思考,才能让事情往对我们有利的方向发展。记住,他认为对的不一定是最适合你的

人总是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世界。我们建立三观是为了什么?就是为了不断认知世界,提高与人沟通的效率,最简单的筛选规则——话不投机半句多

41 记忆的自我参照效应:我们在接触到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或事情时,最不可能出现忽视或遗忘。

又表现为人都是自私的,往往都会最先关心自己及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人,并且关心程度随着距离的疏远而急剧下降。

公司请会计师坐镇这一客观事实引起了公司人员的神经冲动,令他们产生相应的心理活动,感知到检查,对检查做出反应,就是要自律,不能胡乱开支。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会受到自我参照效应的影响。比如在选择朋友的时候,总是从自我感觉出发,人人都喜欢跟符合自己标准的人交往,对感觉不好的人自动屏蔽。这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有时候容易形成偏见。

42 人们都喜欢和自己相似的人做朋友,这样交际过程中产生的压力感会小很多。所以如果你想跟谁成为朋友,让谁对你有好感,那你就得先让他相信你和他有共同之处,你们是一类人。这样的话,能有效的增加彼此的亲密度。并且,有了共同话题才能促进沟通,频繁的沟通是增进关系的契机,没有这个契机你就没有产生共同经历的可能,关系也就没有进一步深入的可能。

该如何引起共鸣?

案例:化妆品专柜柜员A是一位专业化妆师,懂很多化妆品知识,在推销产品时过于注重产品的质量,引经据典的介绍,显得非常专业;B是一位普通人,推销时强调性价比高。结果A卖出的数量远低于B。

我的观点:该案例所处时期很可能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选购商品时性价比为王。但如今的社会,更适用于长尾理论,对不同的客户采取不同的推销方式才能获得最大的利益。即made for精英阶层(财务自由)的更注重体验上的完美,个性上的彰显,比如各种限量物品,客单价更高。

而made for 大众 则更关注价格,超过预算就不会考虑。通常会挑刺,最后说不是钱的问题,但实际上就是钱的问题。

能用or好用——满足心理预期or超出心理预期(爽)

切记对绝大多数人而言,性价比这一张牌永远是最有效的。

43 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东西,并不意味着我们记住了它。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出错。或者说,在没有刻意记忆的情况下,即使对于某样东西的使用频次非常高,认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甚至记住了时,其实你对它只有模糊的印象,并不能回忆起它的细节。比如我们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几个APP,虽然常用,但是使用路径非常单一。

案例中被测试者不能分辨、画出苹果的logo;我们在使用产品过程中感受到的一切(百度谷歌字母的颜色);我们天天经过某条街道却无法在别人问到细节时给出正确的回答······

——如今APP整合程度越来越高,没有人能使用一个APP的所有功能,有太多的功能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以普通用户通常只会关注他们使用频率最高的功能,因此会将其上升到非常严格的标准(用户视角)。

但作为产品,必须得合理分配资源,所设计的一些看似没有必要的功能,才能满足不同场景下不同用户不同的需求,合格的产品该做的就是设计出满足用户心理预期的使用场景下的功能,并尽可能的简化操作流程,降低使用门槛(产品视角)。所以,多留心一下这种细枝末节,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可能被忽略的问题,才能挖掘出产品改进的方向。

注意:主要功能的使用流程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细节上的体验决定了我们能否存在于用户的设备当中。(比如,默认填充手机号、地址填写时可使用定位等功能优化)

44 长久地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歌德

机会钟情于有准备的人,但更钟情于果断的人。我们的教育背景使得我们在没有获得全部事实真相之前不采取行动——这就存在一个现象:第一个月就得到了95%的事实根据,而剩下的5%花了6个月,那么此时做出的决策也已经过时了,因为市场情况变了。所以即使是正确的决策,如果决定迟了,也会是错误的。

当机立断地做出选择,或许会成功,或许会失败,虽然可能降低出错的概率,但若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结果就只有失败。

45 没有什么事情像看上去那么简单,谁掉以轻心,墨菲定律就会让谁付出代价。比如从1写到500这件事,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完全写对。再比如绝大多数员工从事的都是简单的、繁琐的、不起眼的细微工作,但就是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和成败。成功者们实际上做着和我们同样简单的小事,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

案例:在准备拜访客户时,A下班后在思考如何挑选礼品,上司B好奇的问他缘由,A说如果连客户的喜好都不清楚,靠什么扩大市场呢?最终A当上了总裁。

所以不要对任何一件小事掉以轻心,再熟悉的事情、再简单的工作,都有出错的可能。但如果你做好了,也同样有成就自己的机会。

46 上班期间开小差被老板抓到,不是老板故意针对你,而是当你在认真工作时无暇顾及老板的到来,对老板的到来与否处于无意识的状态,而当你偷懒时,就会担心老板突然来,从而导致被抓个正着。

自律是出色的前提。一个真正自律的人,不会借着老板不在的时候松懈偷懒,他会将其视为检验自己工作能力、衡量自己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机会,勤勤恳恳地把工作做好。他心里明白,这份工作不是做给老板看的,无论老板在与不在,他都有义务和责任把它做好。不要只在别人注意你时才有好的表现,你应该为自己设定最严格的的标准,让你的表现高于别人的期待。

比方说相亲,如果你初次见面表现得远超出平时自身水平,当然能赢得好感,但如果你想长期维持这段关系,就必须得一直保持这个高光的表现,这个压力会非常大,出错的概率也会变高,一旦犯错,错误会被放大,也就注定了这段关系不长久。(俗称用力过猛)所以要想获得更好的配偶,就必须把一些刻意的行为变成习惯,使你高光时的表现变成常态。

自律让我自由——keep

47 别被加班加点的人感动,他也许是能力不足。

有些人总是企图表现出自己的废寝忘食,其实他内心隐藏着本质上的怠惰。他对工作缺乏关心和兴趣,只是害怕遭受非难和责罚,才陷入战战兢兢的状态中。倘若受不了连续的紧张,为了消除这种不安,他就会采取一种期待赞赏的行动。

——自我与自律,驱动你行为的是哪一样?动力源于工作的快感还是家庭的责任?驱动力决定了你的瓶颈。

表面努力没有任何意义,衡量标准应当从工作态度、工作效率、总工作量三个方面去考量。如果你出色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也没有必要在办公室强留,劳逸结合更有助于提升你的工作效率。

48 你可以不知道谁对,但一定要知道谁说了算

墨菲定律认为:作为下属要适当地掩饰自己的锋芒。如果你一贯正确,想法比上司多,策划得比上司周到,而又不懂得掩盖锋芒,他势必会感到失落和紧张。这个时候你就离倒霉不远了,没有哪一个领导愿意让下属的风头超过自己。

记住: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永远不要吃独食。

49 自以为买到了便宜货,出门就发现还有更便宜的。

货比三家,付款的时候明明已经权衡许久,认为我们买下的就是最便宜的。但是无论在哪,最便宜的只有一家店,而相对便宜的却有很多家。所以从概率上来说,买到相对便宜的商品比买到最便宜商品的概率要大得多。因此,我们在买完之后就不要再比了,那样只会让你的心情更糟。实际上,是不是最便宜的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买的这个东西能否让你满意,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价值。

所以在低价的诱惑面前,清醒一点,别沉迷于捡漏的快感,当你购买了一大堆用不上的物品时,事后你会后悔的。

商家不是傻子,不可能无底线的让利。(开始可能会赔本赚吆喝,也是互联网冲击线下产业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打法)

对于个人而言,物尽其用才是正确的消费理念。

50 越为已经失去的伤心,便会失去得更多。

经济学中将一些已经发生、不可回收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称为沉没成本。但实际上在不可挽回的局势面前,我们往往会做出错误的决定,即继续投入成本试图补救,看起来似乎是为了挽回损失,结果却造成了更大的损失,这样的决策是不理智的。所以一件事一旦你认定成功无望,就不应该在乎那些已经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因为越是在乎这些,越容易影响你余下的时光,让它变得没有意义。

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在做出决策的时候,要顾及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

现实中大多数人由于决策者思维的错位,将这两种成本相混淆,反而做出了不利的选择。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如果你是理性的,那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比如买了电影票,在观影过程中就不应该再考虑钱的事情,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了票,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已经于事无补,如果继续观影等于受罪的话,那不如退场,把观影时间拿去做其他事情。因为成本一旦沉没了,就不再是机会成本。

对不可追求的东西及时放手,做一个敢于放弃的聪明人。

若开发的产品在研发中期就遇见了实力强劲的直接竞品,那么该怎么做?

对于小公司而言,如果自身独立产品没有明确的具有壁垒意义的优势,那么你再继续投入资源,也无法超过别人的先发优势,此时终止项目能避免更多资源的浪费,因为毫无意义。

而对于大公司而言,如果该产品为公司生态体系或战略目标中的一环,那应当视其重要性调整其资源的投入。例如网易做严选考拉易信、哈罗单车、阿里入股零售巨头、腾讯入股京东、美团(收购摩拜)

若开发的产品在研发后期就遇见了实力强劲的直接竞品,那又该怎么做?

提前上线抢占市场?

PS:即使没有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做出的任何决策都是为了能够生存下去(达尔文进化论)。

51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重要。

专注、坚持

虽然行动不一定能有满意的结果,但不采取行动就绝无满意结果的可能。

做比不做要好,拒绝做一个空想主义者,你的梦想需要详细的可行性分析等报告来编织。

一定要选择自己认为值得去做的事情,这样才能让你变得愈发能干,得到心智和能力上的提升。

如何判断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呢?

1、价值观。相符才能让我们享受过程,满足结果。

2、个性和气质。如果你内向腼腆,就肯定不适合做销售等需要高频与人打交道的工作。

3、现实的处境。同样的一件事,在不同的处境下去做,感受也不一样。如果你在一家大企业做勤杂工,你可能认为是不值得的,可当你被提拔为后勤部主任时,你就不这么想了,反倒会觉得非常值得。

但现实往往是操蛋的,你不可能永远从事你喜欢的工作,那就得好好调节心态,把它当做是理想工作前奏中枯燥的准备工作,或许会更容易接受一些。

52 有一块表时能确定时间,但有两块表时却不知道了——手表定律。

即对任何一件事情,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否则人会无所适从;对同一个人,不能同时选择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否则行为会变得混乱。

那么在面对类似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二者都是我们想要的)的问题时,我们该如何抉择呢?

心理学家推荐使用模糊心理。所谓模糊心理,就是在一个很难决策的情况下,以潜意识的心理为基调,做出符合潜意识心理的选择。这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的一种心里沉淀,也许你不能说明明确的原因,但通过心理的潜意识,通常都可以做出最符合个体心理需求的决定。

53 看热闹的人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概率越小。

“但此处用于论证的心理学实验并不严谨。即把人是否会出现救助行为作为论证目标,但每个人对于事件的反馈不同??”

此类行为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又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因为前者独立承担责任,后者期望别人多承担点儿责任。“责任分散”的实质就是人多不负责,责任不落实。

为什么经济学不推荐搞平均主义?理由之一来源于此。

54 如果真相对你有利,那么往往没有人相信你。(对你有利就是对别人无益)

根据墨菲定律,流言传播最快的地方,往往就是流言可能造成最大伤害的地方,也就是她曾经或现在活动最频繁的地方。

面对漫天的流言该如何自处?1、压根就不要听;2、听到了也不要在乎。(清者自清,与你无关);3、把诽谤视为礼物,当做磨刀石。

说我、羞我、辱我、骂我、毁我、玩我、骗我、害我,何以处之?

容他、凭他、随他、尽他、让他、由他、任他、帮他,再过几年看他。

还是那句话,你永远也不可能取悦所有人。

55 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给他更多,凡是没有的,连他所拥有的的都要夺过来。即强者越强,弱者越弱。

在强者愈强的现实之下,弱者想用较小的投入进入强者之林,就要有一个好的战略策划。在目标领域有强大对手的情况下,则要另辟蹊径,找准对手的弱项和自己的强项,确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强大的力量,在目标领域迅速做大,并不断保持这一优势。

资源会自发地向能最大化使用的人聚集。

56 公地悲剧:如果一种资源没有排他性的所有权,就会导致这种资源的过渡使用。每个人都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最终导致资源的透支。常见心理活动为:如果我不用,那就没了,我就吃亏了。

要防止公共资源悲剧的发生,可以采取:1、制度约束;2、道德约束。

博傻理论:指参与投机的人,不是根据自己理性的判断进行投机产品的买卖,而是根据博弈信息的获取和看别人都关注些什么品种,买卖行为都建立在对大众心理猜测的基础上,而非对于产品价值的判断,敢于这样参与投机的人,最大的机会就是找到比他更大的笨蛋

该理论产生的根源其实是利用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因为人们往往会跟随并猜测别人的选择,然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是依据自己的理性进行推断。敢于博傻的人,找到了更大的笨蛋,自己就会成为胜利者。

人的大脑都会偷懒,还抱有侥幸心理,一旦发觉有捷径就会按那个方式去思考。(减少思考成本)

免费的是最贵的!

越是贪图快速的,就越会花更多的时间。

成功没有捷径,任何成功都需要不断的磨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天才的一万小时理论。

57 霍布森选择:没有余地的挑选。(较低的入门费,可以任意挑选马匹,但只有通过特意设计的小型马场出口才能拥有马匹,即只能带走瘦小的马)不过这种经营方式存在弊端,不适合于长期操作,改成随机个出口任选其一,但只有一个出口能通过,让用户有侥幸心理。

58 你认定一件事情会发生,它却偏偏不出现;你认定一件事不会发生了,所有的准备都撤了,他就刚好在你没有准备时发生了。未雨绸缪,时刻准备着。

59 关于找东西:

1 找东西要从想不到的地方找起;

2 东西总在最显眼,而你却看不到的地方找到;

3 丢了的东西,总要找到最后一个地方才找得着;

4 找东西最快的方法,就是去找其他的东西;

5 找东西,往往找到的不是正想找的东西;

6 找不到的东西在换了新的之后,就会奇迹般的出现。

越急越容易出错,翻箱倒柜,漫无目的地找只会浪费更多的时间,静下心,想想可能会放在哪,是不是被其他物品盖住了。通常,东西没有丢,丢掉的是我们的正常思维

当然,如果遵循墨菲定律最终买了新的之后还是没出现,那说明它是真丢了。

60 谈自己非凡经历的人,往往会被群体不动声色的驱逐,最后的听众就只剩下自己。你这话我没法接。能促进交流的恰恰是平凡的经历,即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经历的小事。

——圈层壁。你所经常谈论的东西,一定是你日常经历的事情,但每个人都在被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而谈资恰恰来源于在特定环境中的经历。理想中完美社交的重要决定因素就是社交对象有共同点,这就导致只有地位、经历相似的人才能玩到一起。如果无法融入,那一定会远离。所以越长大越孤单,才会有“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期许。因为那段时光,是我们共同经历的最纯真的岁月。

61 同样的事情,诉说的角度不同,引发的谈论会有很大差别,其实很多事情表面上看上去是两件毫不相关的事,但深究起来,是有共通之处的。那么如何发掘共同点来社交呢?

比如,谈论旅游,侧重点可以不放在景点上,想想我们出去旅游,必定会经历的是什么?人、食物、天气、酒店etc。或者谈论工作——上司、同事;谈论生活——自己遇到的趣事,or抱怨。

62 爱情中对方当初吸引你的品质,多年后就会变成你无法容忍的个性。

“快乐逆转”:原本不快乐的事情,经过反复的体验就变成了一种享受。

所以上述问题可以视为“快乐逆转”的反面,也就是那些原本愉快的情绪,体验多了就成了一种厌恶。

此外,在热恋阶段,容易出现光环效应,因为喜欢而觉得对方处处都好。当激情退却后,有些行为就不再有光环了。而变得令人难以忍受。同时,初期彼此都很在意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形象,所以会刻意地掩盖一些小缺点,当感情固定后,便开始肆无忌惮的暴露自己的缺点。并且一些最初不会引起什么反应的小问题,随着次数的积累,导致情绪的集中爆发。

所以,保持105%的表现,逐渐变得更好,把刻意变成习惯,就会造就更好的自己。

63 未完成的恋情,总比最终拥有的印象深刻。

会想象如果和最初的那个她相伴到老会是什么样,最终通过不断脑补给她塑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契可尼效应:一般对已完成的、已有结果的事情极易忘怀,而对中断了的、未完成的、未达目标的事情却总是记忆犹新。

因为没有真实地体会到那种得到的感受,就把没有得到的东西完美化,无限地扩大其美好。事实上,他们的很多“好”,都是我们想象出来的,因为没有得到,而想象的空间是无限的,你可以预设无数种可能,所以他们才必然是美好的。

对于那些不可能得到的东西,别总是光想着变为可能。生命是有限的,为了想象中的完美事物浪费精力,放弃当下,实在太可惜。认命而不“宿命”。其实也是一种智慧。

付出了精力才会珍惜,同时还能享受征服的成就感。

64 当人坠入情网时,体内会产生一种叫作血清胺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会阻碍理智,让人无法意识到对方的缺点。不过,只在恋爱阶段有血清胺没什么用,人体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这种调节总是试图将机体调节到正常状态,所以血清胺在体内的浓度会逐渐降低

一般来说,血清胺的高峰只能持续半年至四年。多数情况下,两年就差不多了。当血清胺浓度降低了,理智就开始发挥作用了,而对方的缺点也不再被遮掩,陆陆续续就显现了。

其实,那个看似变了的人,多数情况下都不是真的变了,而是他恢复成了自己最真实的样子,他不过是诚实地按照自身的化学反应来采取行动而已。

你和好友爱上同一个女人时,就没有朋友可做了。

65 在爱情这件事里,时间、金钱、精力三样的总和是常量。如果减少其中一样,另外两样的投入就要相应增加。你说你没那么多钱,但你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对方,让对方感受到足够的爱,也是有机会的。

当一个你很喜欢的人,彻底淡出了你的世界,是否从此就与你再无瓜葛了?看起来应该是这样的,因为你再也看不到她的身影,听不到她的声音,但事实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

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几乎95%的人都会受到旧爱的影响,且这种影响波及的面很广,从生活习惯到思维方式,从饮食爱好到灵魂状态,无处不在、刻骨铭心。

恋爱是一段彼此成就的关系,每个人都会受到影响。即便是分手,那些习惯你也没办法马上改掉,于是就不自觉地用被前任影响过的观点去寻找下一个她。当你遇到了一个符合那些习惯的人,你就觉得自己爱上了她。

如果有人说自己对某个人一见钟情了,那么这个人肯定符合他梦中情人的一些特质,她不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想要的。

对于择偶问题,苏格拉底用“在麦田里不能走回头路摘取一株你认为最大的麦穗”这一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一位学生在麦田里刚走了几步看见一株饱满的麦穗就毫不犹豫地摘下了,继续往前走的时候发现还有更大的;第二位学生每次看到大一点的麦穗就提醒自己后边还会有更大的,但当他快走到边缘时才发现,前面几个最大的麦穗已经错过了,最终只能将就着摘了一株,但也不是他所见到的最饱满的那株;第三位学生把整个麦田分为三部分,把前三分之一的麦田的麦穗分为大中小三类;在中间三分之一的麦田里对前面所分的类别进行验证,最后在剩下的三分之一麦田里下手,摘取大类中最好的麦穗,虽然它不一定是麦田中最大最金黄的那一株,但迫于规则限制,他已经尽可能争取最好的结果了。最后第三个学生满意地走完了全程,也摘了一株相对饱满的麦穗。

人生就跟穿越麦田一样,没有回头路,据麦穗理论:我们寻找人生另一半的过程就如同走进一块麦田,在穿过麦田的途中会有许多的麦穗吸引我们,致使我们挑花眼,不知哪一株才是真正适合自己的,自己应该摘取哪一株,因而就会感到迷茫,也会有遗憾和悲伤。

任何问题都没有最优解,同一问题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会不同,归根结底还是为了能生存下去。就好比现实生活中商人经营时不会按照最优生产曲线来进行生产一样。和我们共度余生的那个人,很可能也不是人群中最出众的,但只要她是你喜欢的,你满意的,就足够了。

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爱情也不例外。(免费的是最贵的)

原本不笨的孩子,被责骂多了也会真的变笨。赏识教育的重要性,人都会变成你所想要的样子。

皮格马利翁效应:热切的期望和赞美具有超乎寻常的能力,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激发一个人的潜能。

罗森塔尔——未来发展趋势测试——权威性谎言

越是品学兼优的孩子越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人的大脑持续工作8至12个小时候工作依然能够像开始时一样迅速和有效率。那为什么我们还会感到疲惫呢?心理学家认为,我们所感到的疲劳,很大程度上是由精神和情感因素引起的,如烦闷、无用、焦急、忧虑等。那些情绪上处于良好状态、没什么压力的人,很少感到疲劳。但是,对一般的人来说,长期做一件事情,就难免会感到厌倦。

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吃了柠檬说柠檬甜——认知失调论,即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对自我的认知产生分歧,从一个认知推断出另一个对立的认知时产生的不舒适感、不愉快的情绪。这里的“认知”指的是任何一种知识的形式,包含看法、情绪、信仰,以及行为等。说白了就是人类心理防卫功能的一种。我们总希望自己的心理处于平衡状态中,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东西是求而不得的,此时就会出现认知失调。为了重新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我们必须想办法降低目标的诱惑性,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

所以人们通常会对已经发生的不满意或不好的事情倾向于通过自我安慰,减轻这件事情造成的不愉快等消极影响。任何事情都有消极的一面和积极的一面,你想让自己开心的话,总能找到理由让自己开心;你要想让自己不开心,总有个种悲催的东西跟你纠缠不清。所以说,快乐和不快乐都是自找的。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人生的四个阶段:

1、没钱有时间——青少年时期

2、没钱没时间——工作奋斗时期

3、有钱没时间——成家立业

4、有钱有时间——老年

如果不想去旅游,那原因只有一个,你对旅游本身兴趣不大。

旅游的方式有很多种,量力而行,自得其乐足矣。

接受了最坏的东西,也就没什么可怕的了。心理上的平静能顶住最坏的境遇,能让你焕发新的活力。

也可以说接受了最坏的结果之后,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失去什么了。

卡瑞尔公式:分析——接受——应对

第一,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惊慌失措,仔细回忆并分析整个过程,确定如果失败的话,最坏的结果是什么?

第二,面对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预测自己的心理防线,让自己能够接受这个最坏的情况。

第三,有了能够接受最坏情况的思想准备后,就要回归平静的心态,把时间和精力用来改善那种最坏的情况。

不要太自以为是,要以谦卑的心对待万物众生

贝勃定律: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再给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就心理感受来说,第一次大刺激能冲淡第二次的小刺激。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对于亲人朋友的关爱,我们总是习以为常,而陌生人给予我们一点温暖,我们就感激不尽。

所以我们在给予他人关爱时,要尽量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倘若收到别人给予我们关爱,那更要懂得珍惜,善待这份心意。

所有的不幸,只有被认为不幸时才是真的不幸

印度 丞相、国王、断指、食人族、保命

世间每件事都不是绝对的,看似好的开始,未必有好的结局;看似坏的开始,却未必真的有那么糟糕。好事与坏事都不是绝对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两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假装生气会变成真生气,假装快乐也会变得真快乐。

多想想自己渴望的结果,让大脑帮我们完成愿望。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242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69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484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133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1,00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80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9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90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64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49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30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205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67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9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60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75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50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