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万小时定律》我没看过,但是顾名思义,应该就是说你若想获得某项技能,需要一万小时的练习。基于这样的猜测,一直不想看这本书。相信大多数人也觉得用一万小时练就一项技能太苦。
但是《刻意练习》这本书,一开始就说“很多专业领域,想要获得技能可能并不需要1万小时。”对对对,不需要一万小时,最好一样技能只要一小时,甚至半小时…这可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想啊!
带着这个甜美的梦想,我翻开了《刻意练习》。扫读,局部细读并且复盘以后,写出自己喜欢且感触较深的部分如下:
日常工作/学习中,我们的练习可以分为两种:天真练习和有目的的练习。
“天真的练习”,就是重复地做某件事情,并指望依靠这种反复,提高表现水平。而“有目的的练习”,比天真的练习更有目的性,考虑更周全,而且也更为专注。总的来说,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有目的的练习,要有一个定义明确的具体目标。
2.有目的的练习,是一个专注的行为。
3.有目的的练习,要有及时的反馈。
4.有目的的练习,要走出舒适区。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练习有效,就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制订明确的目标,并为达到这些些目标制订一个详细的计划,按照计划专注练习,及时反馈复盘,看看自己的练习是否是“不忘初心”,是否有方法不当需要改进的地方。
以前,我看书很随性:哪天书摊上看到一本喜欢的,买回来看;逛帖子看到别人推荐的感兴趣了,买回来看;去书店/图书馆看到感兴趣的,买/借回来看…书拿回来以后,有时候会一头扎进书里,跟随故事情节去转变自己的心情;有时候会翻翻目录,找到一些感兴趣的章节,翻过去走马观花;更有时候,书买回去就放那里了,或者到了还书的时间就原封不动地还回去。表面看来,我确实“看过”(或者说“摸过”更合适?)很多书,但是真正想写点东西,或者发表一点自己的看法时,根本没办法做到肚子里有货的那种旁征博引,或者更多的时候是想写点东西就“便秘”,憋半天什么也憋不出来。这种没有走出舒适区的练习,看起来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那需要怎样做,才能使自己的读书有效呢?
初步拟定以下计划,还望小伙伴儿们能指导指正,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1.走出自己的舒适区:不是闲的无聊了才看书,而是要每天预留半小时以上的时间看书。阶段性地指定计划,比如说第一季度读哪一类的书,第二季度读哪一类的书。或者在年末的时候制定出下一年度的读书总计划,然后将这些计划细分到每个季度,或者每个月。
2.看书时间高度专注,提前和家人打好招呼,在这段时间内不要打扰。
3.看书过程中做好笔记,一类书看完以后,挑出重点书目或者章节进行复盘,整理出自己的读书笔记。
4.若有机会,锻炼自己分享的能力,将自己喜欢的书目/章节口头分享给别人。
把任何健康的事情坚持若干年,都会有超出预期的利息。如果我真能做到以上几点,几年以后的利息会不会是笔下生风、出口成章呢?期待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