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17)周游列国

网图侵删

孔子和弟子一进入卫国,就发现,和当初进入齐国大为不同。

卫国人口众多,卫灵公“致粟六万”,足以保障孔子一行人的生活所需。

但一次出行,却让孔子深以为耻,选择离开。

这次出行,卫灵公和南子坐在马车上,旁边站着宦官(另一说是男宠)在第一辆马车上,让孔子坐在第二辆马车上,孔子说了一句流传千载的难听话: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离开齐国,是避开齐景公;离开鲁国,是避开季桓子和鲁定公;离开卫国,是避开卫灵公。

周游列国14年,就是孔子避人的14年,这十四年除了诸侯、政客、小人排挤他,迫害他,敷衍他,还受到来自同样知识阶层的嘲弄和误解,最著名的就是那句:

累累若丧家之狗。

孔子在耳顺之年到来之时,还真听到了一个顺耳的佳音:季桓子死了,他临终留下遗言,要接任的儿子季肥召孔子回国。

但季孙肥准备召回孔子时,一个叫公之鱼的人阻止了他,孔子此次还是没能回到鲁国,但季孙肥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召回孔子的弟子冉求。

在他们看来,冉求是财政专家,可以帮助季氏敛财,再者冉求比较听话。

春秋战国时代是一个血与火的时代,是骨肉碰钝了刀剑的时代,是杀人盈城、杀人盈野的时代,是嗜血嗜杀的时代,这是那些混战的诸侯们一手造成的时代。

而同时,它也是一个充满理想、充满激情、充满公理仁德的时代。谁开辟了这样的时代?正是孔子。

一边是残忍,一边是仁慈。一边是混乱,一边是宁静。

一边是带血的屠刀,一边是如椽的巨笔。

一边是诸侯们在争夺,一边是读书人在争鸣。

诸侯们争夺的是土地珍宝、子女玉帛。

读书人争鸣的是礼义廉耻、道德文化。

谁是这个时代的主宰也许并不重要,谁预示着未来的方向倒更值得我们敬重。

我们当然可以说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刀把子掌管着印把子。

有一种力量,可能更加伟大。

那就是理想的力量,精神的力量,道义的力量,良知的力量。

孔子以及他的弟子们,他们的周游列国之路,就是在人生的这一条不知首尾的长廊中行进,他们一直在困窘之中,一直在挫折之中,他们的周围都是血迹,但是他们直面人生的惨淡,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一直奋然而前行,他们承担血的义务,成仁就义。

从公元前497年到公元前484年,这14年之间,中原大地上,行进着一批仁者、智者、勇者、大丈夫。他们就是孔子和他的学生。借用毛泽东说长征的句子,就是:周游列国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周游列国是宣言书,周游列国是宣传队,周游列国是播种机。

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用他们的脚,为一个民族踏成了一条通往未来的大道。

抛开圣人那神秘的面纱,孔子其实是一个固执、充满了浪漫情怀、多才多艺,又拥有强烈信仰的老者。

孔子也是孤独的卫道士。各路诸侯,不愿遵守周礼,因为那样他们将会失掉眼前的很多利益,失掉辛苦得来的大地盘,所以孔子在当时没有发挥才能的地方。

当孔子去世后,再无人提倡恢复周礼,虽儒家扔在发展,但此后的儒家之礼,已经不是孔子所说的周礼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