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读《笔记的方法》这本书,书中有个观点我很认同,那就是“用自己的话记笔记”,那应该怎么记呢?就是说你学习知识时不仅仅是记笔记,而是要加入自己的思考以及见解。
这本书的副标题是:“让你的笔记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给了我许多实用的建议,例如下面这六条建议:
1、记录自己的想法
2、记录有启发的内容
3、记录反直觉信息
4、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
5、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
6、精炼核心内容
我们每天有无数个想法,有些想法转瞬即逝,那么我们要用工具来记,我记录想法的原则是“不靠感觉 靠系统”,比如我做一份PPT没灵感,这时候我就会打开自己的App查找,这样一来瞬间有了灵感。
再就是什么样的内容对你有启发呢,当然是生活上可以帮到你的内容,假如你遇到生活上不能解决的问题的话,这时候还是可以打开App查找。
第三点则是记录反直觉信息,这需要我们用心去捕捉,关于怎么样捕捉,书中分享了两个实用的技巧:
1、主动逆向思考
2、用好奇心挖掘
掌握这两点则会让你处理事情上变得更加理性,在我们常人思维里凡事不加以思考,反而认为前面的路堵死了,其实不然,走到绝境背后则又会是另一番风景。
其实我不是擅长记笔记的人,但看过这本书后原来发现记笔记有这么多方法论,也是因为这本书开始慢慢地记有用的内容。
对了本书作者是浮墨笔记创始人少楠老师,我作为浮墨笔记用户觉得这就是我一直寻找的卡片式笔记App,书里字里行间都透漏少楠老师对产品的执着。
还有一点让我特别感动的是前几天在得到直播间提了一条建议:我说浮墨笔记可以不可以增加分享图片样式,结果两天不到就更新优化上去。
在少楠老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对产品的执着以及对用户负责的态度去做产品,尤其是在红海笔记市场中少楠老师仍然保持着初心。
其实无论你用不用浮墨笔记,这本书里的方法同样适用于其他场景,记笔记不是盲目地乱记,而是根据自身需求去记笔记。
我们的笔记要“记得好,找得到、用得上”,我们要用好笔记去增援未来的自己,切勿陷进信息成瘾的误区,要不然我们的“第二大脑”会崩溃。
于我而言笔记不仅仅要积累,更是我未来写作路上的“知识资产”,比如写作素材库我就是要带着目的性去记录,等用到时自然而然用得上。
知识管理有多种形式,但不管形式再多,最终目的都是要“用起来”,这样才能达到记笔记的目的,记住!让笔记值钱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而不是陷入在信息大爆炸里走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