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煎煮核心要诀
1. 基础配比
- 标准水量:9碗水煎至3碗(约600ml),兼顾效率与药效萃取。
- 灵活调整:解表药可6碗煎至2碗(缩短至15-25分钟);通下药需延长煎煮浓缩药汁。
2. 火候与药效关系
- 发散解表(如感冒):大火快煎(15-25分钟),保留药气促发汗。
- 攻下通便(如大承气汤):小火慢熬至浓稠,增强药质沉降效力。
⏰ 服药时机与病症定位
1. 服药频率
- 内科慢性病:早晚各1碗,剩余1碗次日续服。
- 表证急症(如风寒):首服后3小时未发汗则二服,仍未效则3小时后再服,汗出即止。
2. 时空药理学(《神农本草经》原则)
| 病位 | 服药时间 | 增效原理 |
|---------------|----------------|--------------------------|
| 胸膈以上(上焦) | 饭后 | 缓冲药性,护胃减刺激 |
| 心腹以下(下焦) | 饭前 | 借食物沉降加速药力下行 |
| 四肢 | 清晨空腹 | 顺阳气升发直达末梢 |
| 骨髓 | 夜晚 | 借阴气沉降深入骨髓 |
---
⚠️ 关键注意事项
1. 药渣处理:重金属/农药残留多沉积于药渣,滤净药液后弃渣勿食。
2. 精准煎煮:火候与水量直接影响药效方向,误操作可致疗效骤减。
📌 总结:中药疗效=道地药材×精准煎法×时空适配。掌握"气、质、时、位"四维法则,方能药到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