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若熹,这是我坚持简书写作第58篇,日更第17篇。立志通过写作输出实现成己助人!
世界上是否有“最理想”的亲子关系呢?恐怕任何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给不出一个准确的答案。
虽然科学家很难证明哪一种关系一定是最好的,但是已经有大量的研究证明某些亲子关系确实对人们未来的生活有明显的影响。
比如,经常有暴力行为的亲子关系,很可能给孩子带来更多成年以后的暴力倾向;缺乏稳定性的亲子关系可能给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带来阴影;长期处于缺乏温暖和爱意的家庭环境中,甚至会导致孩子出现更多的健康问题……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丹·巴特纳通过15年在世界各地调研写成了《幸福的蓝色地带》,他总结出来幸福的共同特点之一是与当地当时的价值观基本匹配。
在中国古时候严肃且等级分明的亲子关系下成长的孩子放到今天,肯定很难被认为是幸福的。当代社会,平等、自由、个性等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而做一个上进的、有价值的、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直仍然是中国社会的主旋律,这些都是讨论什么是“理想的亲子关系的基础”。
不同的书籍和理论对这些标准的表述不一样,但是总的来说,基本涵盖了相近的内容,高质量的亲子关系基本具有三个特点:
内心感受:稳定安全且灵活开放
心理学上一般会把家长与孩子的依恋关系分为四种,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逃避型依恋和紊乱型依恋。
显然,安全型依恋是最好的,这样的孩子看起来自由而勇敢,敢于去探索世界,当他们需要的时候又随时会回到家人的身边,他们一般都更加的平稳、性情温和、自信乐观。
《发自内心的为人父母》的作者,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博士认为,安全型依恋需要家长做到4 S 即:
Seen(理解): 要能用心感知和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
Safe(安全): 避免那些可能伤害或者惊吓到孩子的行为,让他们感到舒服可靠。
Soothed(抚慰):协助孩子处理情绪上和其他问题上遇到的困难。
Secure (稳定) :帮助孩子发展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稳定的幸福感。
稳定的幸福感似乎听起来最虚,怎么做到呢?答案很简单,无条件的接纳你的孩子。不要给你的爱附加各种条件,听话、懂事、聪明、漂亮、比别人优秀都不是爱他的理由,我们得先想清楚,爱我们的孩子,不需要前提。如果孩子很清楚,无论是因为什么原因出现了什么状况,爸爸妈妈以及家人,都不会抛弃他们、不会不爱他们,他们心中如果建立起了这样的安全感,就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些要求看起来有点难做到,但其实并不需要我们成为完美的家长。这其实也引出了我们这一组理想亲子关系的另外一半:“灵活开放”的亲子关系。
虽然“灵活”在字面意义上与“稳定”似乎相反,“开放”也貌似和“安全”有些矛盾,但是他们的内在含义其实是一致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与我们之间的关系,从婴儿时期的须臾不离、密不可分,到孩子逐渐进入学校、走入社会,随着一个个叛逆期的到来,孩子会经历非常多的变化,我们家长本身也会不断积累自己的人生故事,我们和孩子并不一定总是越来越亲近。而真正稳定安全的亲子关系,可以面对彼此人生的任何风雨变化,即使出现裂痕,也会自我修复。
没有完美无差错的亲子关系,但是却有永远敞开怀抱的港湾。
相处模式:和善且界限分明
和善又界限分明的亲子关系,或者说养育者对孩子温柔而坚定的态度,是著名的教育家简·尼尔森在她那本风靡全世界的育儿经典《正面管教》中特别推崇的理念,众多其他的育儿书籍作者也用各种各样的词句阐述了基本相似的概念。
为什么和善很重要?
这里有长远和当下两个层面的考虑。
从长远来讲,我们这个社会已经不崇尚对权威的绝对顺从了。我们可以想想,自己是不是还会对自己的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是不是多少有点看不起那些不分是非唯领导马首是瞻的同事?我们读到的新闻、看的电影电视、阅读的书籍,是不是都在宣扬平等、尊重和个性?既然整个世界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变化,那种以威严恐吓和等级分明维系的亲子关系就是不那么适合我们这个社会的。如果希望我们的孩子长大以后是一个能很好地适应这个社会的人,既不在权威下失去自我,也不会有了权力(不管是在家庭里还是在社会里)就趾高气昂,知道如何关爱他人和化解矛盾,那么如何和善的与家人相处就是他们的第一课。
站在当下,我们希望孩子能“听话”,也就是遵守一定的家庭和社会规范,安全健康的成长。各种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了一个最直接的事实,就是孩子“好的行为”其实是在孩子“感觉好”的时候最容易培养,而不是在孩子感到恐惧,被羞辱,被压抑的时候。要让他们感觉好,就需要温暖、平和、互相尊重的亲子关系。
什么是界限不分明?
当然,和善这种状态经常被误读为“好说话”,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家长没原则的退让,是不是就能达到和善状态呢?显然不是,这样的溺爱最后导致的是没有界限的亲子关系。
界限不分明又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孩子分不清楚哪些是不能做的事情,也就是俗话所说的没有规则感的熊孩子。无数让人心痛的例子告诉我们,今天你不管教你的孩子,明天他就会被社会教训。家长如果在还没有产生严重后果之前告诉孩子行为的边界在哪里,则后患无穷。
中国本来是一个非常抗拒这种问题的社会,我们的传统崇尚严格的家教。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会麻烦到他人、给他人带来不快、给自己带来危险的行为是越界的行为,应该被规范。
第二,父母与孩子之间界限不分明,不知道什么问题是父母的、应该由父母解决,什么问题是孩子的、应该由孩子解决。相互之间永远都在越界、永远都在干涉对方的生活,并且因此觉得痛苦不堪。这种问题其实在中国的家庭里非常常见。
和善且界限分明,最难掌握的平衡?
1.“我们一起来制定对双方都有利的规则,我们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2.有规矩也有自由、有限制的选择。
3.倾听、共情、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具体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在于亲子互动的方方面面,家长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语言习惯、奖罚习惯、规则的建立过程等等都会影响亲子关系的这层状态。不过第一步,是从内心认同这样的亲子关系是最有利于孩子成长、最有利于全家获得长期幸福的关系,这将成为我们学习和改进的动力。
对外态度:富有启发性又能共同成长
这组亲子关系就算得上更高境界和难度了。
做一个有启发性的家长、一个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家长,哪怕最用心的人,需要的都不是几个月的时间,而是长期的积淀甚至一生的修为。
因为给人一瓢水,自己先得有一桶水。
如果真的事先没准备好,那也至少得自己一边挖、一边给。
随着人工智能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发展,当我们的孩子长大的时候,一切简单、机械、重复的工作都会被机器替代,这已经不是耸人听闻的世纪预言,而是非常现实的摆在我们眼前可见的未来。
到那个时候,创造力、批判性思维、眼界见识,这些的软素质才是可以帮助孩子们从容应对智能时代甚至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的护身符。
这些助力、这些软素质的培养,都需要我们积极的发展“启发性”的亲子关系,抛弃传统的知识灌输方式。
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比如学会启发式的提问方法、比如尽量给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比如积极引导孩子去观察和探索新的事物。
但更加关键的是,我们家长自己要成为一个丰富的、有趣的、有眼界见识的人。否则,方法虽然学了一堆,用起来的尴尬却是不少:如果我们启发孩子自己去解决的问题,永远都只是吃喝拉撒睡的生活琐事;我们引导孩子观察思考,孩子卡壳以后我们却没有办法解释和分析;我们自己就没有过一项真正的兴趣,并为之坚持和付出;我们都看问题只看表面不深究内里;我们见过的世界就只有那么小,如何带着孩子去飞翔?
所以,才有了这一组“富有启发和共同成长”的亲子关系,成为最高的境界。
它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终身学习!
从遇见孩子开始,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