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开始,我们要进入《三字经》的第二部分内容的学习——文化常识。
第一部分内容是教化、礼仪,劝导孩子们首孝悌、习礼仪。但如果只懂得道理、只知道规矩孩子的认知就会受限,所以在学会做人的前提下也得学习文化知识,拓展孩子的眼界。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译文:一个人首先要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接下来就可以学习些知识,认识基本的算术、数学,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制算法:一到十是基本数字,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
以前在读到这段的时候心里总有点疑惑:为什么《三字经》里会出现“一而十,十而百……”呢?后来才知道,原来十进制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祖宗将一个月分为三旬:上旬、中旬、下旬,一旬有10天,这个“旬”就是十进制的应用。
最重要的是,我们国家是最早发现并应用十进制记数法的国家,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了十进制记数法的记载。
在《说文解字》中对“数”的解释是:数者,一,十,百,千,万也,所以算数事物,顺性命之理也。
意思是:数就是一、十、百、千、万,是用来计算事物,遵循性命的道理。即通过算数来规范事物、顺应自然与生命的规律。
古人通过观测日月的运行制定历法,如:十九年七闰的置闰法则;五脏对五行;一年四季;“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的推演……
“数”在我们的古人眼中可不只是数字,他们将数字与宇宙规律、伦理天命相联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是我们身为华夏子孙的骄傲与自豪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