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怕老,不是指年龄增长,又老了几岁,而是垂垂老矣病魔缠身时的养老问题。随着中国老龄化日渐逼近,养老问题也日渐突出,如果不能防患未然,势必造成一系列无法弥补的后果,形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假日期间,电台、学校、读书会几家组织前往长清五峰山慈航养老养生中心进行实地考察与观摩,并就“养老养生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问题”举行专题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教授都做了主题发言,谈的大多是养生话题。
在五峰山谈养生,是颇为惬意愉快的,此时秋色正浓,青山叠翠中有树树红叶夺人眼目,小小的野生柿子玲珑可爱,红红的山楂在秋风摇曳中晃头晃脑,空气经过层层森林过滤,有了树木和野花的清香,五峰山还拥有72名泉中的清冷泉,水质纯净,清冽甘甜,慈航选此地从事养老养生也是慧眼识珠。
五峰山是有灵气的,相传是玉皇大帝五个花容月貌的女儿相伴出游,来到五峰山,贪恋其秀色,不愿离去,化作会仙、志仙、望仙、聚仙、群仙五座秀丽的山峰长留人间。它还是古代江北最大的道教圣地之一,属于泰山山脉,与泰山、灵岩山并称“鲁中三山”。那些道观庙宇都深藏在五峰山幽静的山谷里。
从公寓大楼旁的阶梯爬山就到了五峰山的后山,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通向白云深处的峰顶,许是久未走人,山路铺满了野草和小树,路边的野山枣蓬蓬勃勃的串成一串串,手和嘴仿佛都不够用了,干脆坐下来,养生先养心,养心先静心,慢慢吃静静欣赏。澄明碧蓝的天空通透明亮,几朵闲云像是玉皇大帝的五仙女飘来舞去,片片落叶渲染着从容秋色,炎炎暑退山林静,红衰翠减伴秋风,真想活成一棵五峰山的老树,闲望野水闲花,惯看秋月春风,气定神闲,怡然自得。
我们崇尚的是道家的道法自然、恬淡无为、天人合一、乐天知命的理念,并不追求长生不老的道家思想,人老病死,自然规律,死亡并不可怕,我曾写过不少面临死亡的文章,基本是一个调子:视死如归。把死亡看做是另外一个旅途的开启,是新的生命的轮回。
但慢慢老去,并不像歌中唱的那样浪漫,背靠背听音乐,牵着手看夕阳,坐着摇椅慢慢聊,慢慢变老,老到哪儿也去不了。老去的日子,是个很漫长很痛苦的过程。
但前提是没病没灾,能自理生活的,可以居家养老安度晚年,也可几家租住在一块,像在五峰山的慈航养老中心,互相照应,快乐养老。但是,如果长病卧床不起,对不起,可能大部分养老机构对你拒之门外,毕竟不是专业的医院,担不起任何风险,只能送到医院治疗,这就开始了不管是对病人还是对家人的磨难和煎熬。
看了太多听了太多关于老人长病后的各种情形,或有人照顾或孤苦无依的情况,病床前的故事可以拍成永无休止的连续剧,或心酸、或欣慰、或纠结、或气愤,种种万象,百感交集。
有照顾卧床30多年的老母亲的,从三十而立起吃喝拉撒不离不弃的养着,至到把自己熬成驼背弯腰的黄脸婆,后来一边照顾一边埋怨,甚至吐露:真盼着自己的妈快走,看着她痛苦,我代替不了,自己也快累死了。并不是所有人能花钱请得起护工的,即便花了高价,也未必换来高质,还得考虑到护工的素质。
还有因为老人得病,出院后不放心别人护理,就提前退休照顾老人,这可以说是牺牲了自己的前程和事业,损失了金钱和物质的代价,都知道退休和在职尤其还是中层领导的待遇有多大的差别。当然,做子女的心甘情愿、毫无怨言,但毕竟是没有选择的选择,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是浪费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如果没有后顾之忧,能多发挥几年专长,就能为社会多做一些事情。
更有的,为了照顾老人,家里也请了家政,难免一些事不如意,就想给孩子叨叨几句,人老了,世界会缩小到只有一个屋子的程度,很多时候,老人不单纯需要物质上的供养,而是情感和精神上的需求,孩子自然不放心,就会勤跑回家,安慰陪陪老人,如果病了或有事,还要小住父母家,自己的小家全靠另一半来支撑。长此以往,照顾了老的,就可能忽视了小家庭,夫妻难免心生芥蒂,为此造成夫妻失和甚至离婚也不鲜见。
现在70多岁以上的老人还好说,大多是多子女,几家想方设法或花钱请护工或轮流陪护,能自理怎么也好说,就怕那种治不好又死不了的病,再加上子女有的还在职上班,那真的是身心俱损、万念俱灰,搭上家庭、搭上身体、搭上事业。想想我们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那种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场面越来越少,大批的孤寡老人面临如何善始善终,养老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我的一个高中同学,毕业时考取了美国留学,然后在那边结婚生子,一年来不了两回,她的父母和我父母同住一幢楼。她父亲病危的时候请假赶来,伺候了一个月,父亲转危为安,她万般不舍的回美,但不到一个月,父亲又一次病危,抢救无效去世了,我同学再也赶不回来了,其实,上次就是来送终的,知道千山万水的见一面的不易,生命的最后一段,父亲和孩子同样承受着生离死别的凄苦,现实残酷的让人不忍目睹。
城市的老年化和养老问题都难以解决,农村的老人更不敢企及,甚至其现状惨不忍睹。
我们这一代,早就不靠指望独生子女来养老了,说句不中听的话,能来收尸就不错了。很多社会问题不是一时半晌能解决的,或许要承受老龄化社会规范前的阵痛,寄希望政府、民间建造各个层次的养老机构,保障适度,权责清晰,培养学有所长的陪护人员,不但要满足老年人的物质生活、照顾护理方面的需求,也要有足够的人文关怀,让老年人在晚年过上真正的幸福生活,为世上老人分忧,帮助忙碌子女尽孝。
养老,不是单纯延长生命,而是关注活着时的生命品质。西方用宗教信仰来减轻人们对死亡的恐惧,用临终关怀来安慰病人的痛苦迷茫,而我国没有庞大的宗教信仰来支撑,儒家的孝文化也难当重责,很多过度治疗践踏着生命的尊严。在临近生命的终点,如何让生命像晚秋的花一样自然凋落,没有痛苦,没有负累,和家人坦然告别,在爱的怀抱中合眼,应该是很美很幸福的一件事。